1907年(明治40年)11月14日,台灣已被日本帝國統治12年,新竹北埔爆發了「北埔事件」,是台灣史上首次原住民與客家人聯手的武裝反日行動。事件主導者為27歲客家男子「蔡清琳」,原是日治初期的巡查補(基層警員),但傳因職場嫌隙、與日本酒家女「諸岡年」交往,而遭上司訓斥免職,加上家族從事的樟腦製造業被日本壟斷,成為他心生不滿的轉折點,也為後來的抗日行動埋下火種。
位於苗栗南庄與新竹五峰交界的「鵝公髻山」山形巍峨,為賽夏族傳統領域。當時北賽夏大隘社的頭目「達路.烏茂」(漢名:趙明政,日本名:伊波幸太郎)勇猛剛烈,曾被清廷拉攏授予官職。蔡清琳創設「復中興聯合會」且自任總裁,勸誘趙明政協力起事,並謊稱大清帝國的軍隊將來台助攻。
11月14日夜,雙方約百餘人從鵝公髻山出發,沿途攻打多處日警駐所與「北埔支廳」(今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共擊斃北埔支廳長「渡邊龜作」及日人五十餘名,震驚臺灣總督府,隨即派日軍鎮壓,死傷慘重。趙明政察覺「清軍援台」是騙局後,為求自保,反殺蔡清琳及其同夥以向日方投誠,事後9名主謀被處死,百餘人受刑。日本人考量「理蕃政策」,為了避免激起原住民更大的反抗,未對其進行殺戮,而改以和解落幕。
由於此事件涉及原住民與漢人的共同反抗,日本政府遂修正理蕃政策,改採不透過漢人、直接統治原住民方式,埋下日後「霧社事件」的伏筆。為紀念5名無辜罹難日童所立的「五子之碑」,至今仍靜立在北埔山麓,記憶那段血腥歷史,而這場事件也成為台灣早期民族意識覺醒的象徵,揭開殖民抗爭的序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臺灣原住民族事典網站、健行筆記網站 / 邱求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