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台/新聞工作者
近來演藝圈掀起一波「閃兵」風暴,多位男藝人被揭露疑似透過偽造病歷等方式逃避兵役義務,引發社會譁然。從王大陸、陳大天、陳零九,到Energy成員等人接連被點名,免役原因五花八門,涵蓋高血壓、脊椎側彎、扁平足、焦慮症等醫療診斷。役政單位與檢調雖已介入調查,但從揭露出的案件密度與角色層級來看,這早已不是個別藝人的單一違法,而是涵蓋醫療端、仲介端、藝人端的「閃兵產業鏈」,充分展現制度漏洞與人性現實的雙重崩壞。
第一個值得正視的事實,是「閃兵」已非偶發,而是成為可操作、可複製、甚至可明碼標價的服務流程。從目前媒體整理的藝人名單來看,被指控透過不當手段閃兵的對象涵蓋不同年代、不同經紀公司、不同身價的藝人,無論是人氣偶像還是過氣明星,幾乎都找得到「方法」。檢調更查出部分醫療院所專門配合造假診斷,役政單位的審查流於形式,連原本該把關的制度本身,也被「有能力操作者」攻陷。一套用錢買來的閃兵路徑,讓法定義務變成特權買賣,讓逃避國防責任成為一門隱秘而可觀的生意。
而這一切,從來不只是個人的錯。第二個層次的觀察,是機會成本的現實壓力,為何能讓如此多藝人鋌而走險。對於演藝事業正當紅的年輕藝人而言,入伍往往意味著長達一年多的演藝中斷。對金主與經紀公司而言,藝人短暫離開市場,可能就是代言流失、戲劇換角、人氣下滑的連鎖反應。在娛樂產業高度競爭、變動快速的生態裡,「兵役」這一年,折損的不只是光陰,更是千萬計算的資產。因此,即使明知法律風險存在,也願意試圖操作制度,只為保住手上的熱度與利益。
這也揭示一個更深沉的人性真相:在公平正義與國家義務的高尚話語之下,真實決策往往是私人利益最大化。制度或許訂立於理想之上,但當實施落於人間,就無法脫離現實誘因與代價計算。從逃避徵兵、繳交罰金,到尋找法律漏洞,一切都只是計算題,計算不會死人、計算哪種方式最便宜、計算什麼代價換得最大利益。於是,我們看到一邊是政府高舉「全民皆兵」、「韌性防衛」的口號,另一邊卻是大量年輕男性、甚至當紅藝人,千方百計要脫離這場「全民」的義務。
這樣的矛盾,最後集中體現在社會價值的扭曲上。第三個層次,是台灣社會對「閃兵」的容忍度與雙重標準。與韓國相比,逃兵者往往會遭受嚴厲的社會制裁,藝人甚至可能被封殺、公開道歉,形象無法挽回。但在台灣,「閃兵」最多承擔刑責與罰金,卻幾乎不需負擔太多道德成本。若藝人夠紅,事件過後仍可復出;若風向淡去,社會也不再追究。這種輕視制度、公然操作法律、卻不付出代價的文化,早已不只限於役政領域,更反映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潰敗。
「有辦法的找辦法,沒辦法的才照規定」,這句話在現今台灣社會,儼然已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現實。制度原為公平設計,卻在現實中變成層層關卡、讓人操作。若役政體系如此,更何況是戰時上場的「為國而戰」?政府口中強調「戰時動員」、「全民皆兵」、「前瞻戰力」,但從實際的兵役執行到輿論反應,都顯示這套防衛結構其實不堪深究。一旦社會已不再相信制度會公平對待所有人,那麼,再多的動員號召,也只會淪為形式主義與政治表演。
這場「閃兵風暴」,表面上是一群藝人違法的法律事件,實則是一場對國防體制正當性與制度公平的信任危機。當國家最基本的義務都可被操作、最公開的規範都能被交易、最應無差別執行的兵役制度都能階級化,那麼這個體系本身的合法性也就隨之崩解。所謂「韌性防衛」,若沒有社會的真實信任、制度的實質公平、與個人願意服膺的公義精神,其實只是國防文宣上的一串空話。
在此刻,這些藝人或許正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但若整體制度與文化氛圍不變,未來仍會有更多的「方法」與「例外」被複製。而在那個不斷妥協與迴避的現實中,誰還會真的願意「為國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