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政府10月7日批准推出「半價加共同支付(Khon La Khrueng+)」計畫,內閣已核准440億泰銖預算,由財政部執行;泰國總理阿努廷.查恩維拉庫爾(Anutin Charnvirakul)表示,此舉旨在「創造收入、降低生活成本,並強化全國中小微型企業的生存力」,同時作為年末的策略性經濟刺激措施。
民眾可透過政府「寶堂(Pao Tang)」應用程式在合作商店購物,政府便會於結帳時即時補貼一半金額,商家則是使用「Thung Ngoen」系統收款;根據泰國國家新聞局(NNT)資訊,納稅人最高可獲2,400泰銖補助,非納稅人最高2,000泰銖,持有國家福利卡者則可在11月、12月各獲每月850泰銖額外補助,月補貼達1,150泰銖。
「半價加共同支付」計畫自10月20日至26日開放民眾登記,10月29日至12月31即日可開始消費,外送平台於11月7日起上線,商家註冊期限則至12月19日止;該計畫僅限購買生活用品、餐飲與一般零售品,不可用於酒類、菸草及彩券。
該計畫目標對象為16歲以上,未持福利卡的泰國公民約2,000萬人,泰國財政部強調,商戶資料將「不與稅務機關共享,也不追溯課稅」,同時預估畫將為市場注入約880億泰銖資金,推動GDP成長0.21%至0.22%,額外福利支出預計再貢獻0.07%至0.08%成長。
消息一出,一名網友將普發1萬與半價加共同支付計畫對比,問道「哪種比較有用?」分析泰國此舉邏輯是希望民眾先花錢、經濟才會動,因此「你花我才補,看你敢不敢花,但台灣是「先給你一萬,看你要不要花」;形容泰國與台灣一邊是誘導消費、一邊是撒紅包,一個靠設計機制,一個靠信任人性。
對此一派網友認為就像過去台灣發放過的「消費卷」帶給消費者小確幸、提振信心,不過也有網友指出,若在台灣推出半價加共同支付計畫「商家售價直接翻倍」,且不是每個泰國人都能擁有這項計畫福利,觀光客也沒有回饋,因此有利有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