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年金改革不只是錢 問題是在信任
6日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查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修正草案,在藍白兩黨的多數優勢下,全案保留送交朝野協商。攝影林煒凱

投書:年金改革不只是錢 問題是在信任

mirror-daily-logo

2025/11/13 06:20:00

攝影:

林煒凱

蔣辰平/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副秘書長、國小教師

一、年金改革的戰場,其實在「信任」

這幾天,公教年金改革又成為政治攻防的焦點。有人主張「停砍年金」是對公教的補償;也有人認為那是對世代公平的背離。但站在教育現場的角度來看,年金改革不只是金額多寡的爭論,而是一場對「信任」的考驗。
對老師而言,退休金不是奢求,而是一份制度的承諾。我們在這個體系裡服務三、四十年,承擔教學與行政壓力,教導一屆又一屆的孩子。當社會不再相信這份承諾、或任意改動它時,老師的不安,不只是對收入的恐懼,而是對「被尊重」這件事的懷疑。

二、改革該有的樣子:可預期、可持續、可敬重

沒有人反對改革。多數教師都明白,制度必須永續,否則下一代根本無法承擔。但問題在於:改革的過程是否讓人能信任?
真正可長可久的改革,至少該符合三個原則:
1、可預期性—讓現職公教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頻繁修法、朝令夕改,只會削弱對制度的信任。
2、可持續性—任何改革都要兼顧基金財務與社會公平,避免「政治週期式」的補貼與修正。
3、可敬重性—教師的工作是長期投入、情緒勞動強、升遷有限。若一味用「勞工比較」的框架檢視,等於忽略教育專業的特殊性。
改革應該修正制度,不該摧毀信任。

三、讓教育現場回到制度設計的對話桌

教育現場的聲音,長期被忽略在制度設計之外。我們看見的是:退休制度一改再改,卻沒有人真正問——這些改動如何影響教育品質?
一位優秀的老師,不僅需要教學動力,更需要職涯安全感。當社會對教師的支持逐漸轉為猜疑,當年輕老師對未來缺乏信心,教育現場就會陷入一種「高壓低信任」的惡性循環。
改革若只算財務,不談人心,那不是永續,而是折損。

四、從教師角度呼籲:讓改革更透明、更理性、更有溫度

我們支持改革,但更希望它能回到「制度正義」與「教育尊嚴」的軸線上。
政府應明確揭露基金財務試算與替代率調整模型,讓社會了解決策依據。
國會應建立跨世代諮詢平台,納入教師、公務員與年輕世代代表共同討論。
社會輿論也應從對立走向理解:教師不是既得利益者,而是制度變遷中最穩定也最被動的一群。
讓我們一起回到理性的討論:教育需要穩定,制度需要信任,改革更需要誠意。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