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任期內推動年金改革
面對高齡化及少子化挑戰,年金造成國家財務壓力,前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成立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由時任副總統陳建仁擔任召集人,正式啟動年金改革。立法院最終在2017年6月三讀通過《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修正案。
根據修正案,18%優存確定走入歷史,所得替代率則逐年調降,公教人員退休年金所得替代率則從2018年開始,第一年砍20%,接著分10年,逐年調降1.5%,直到最高60%、最低30%為止。截至今年為止,退休公教所得替代率已降至66%。
藍白聯手要求停砍年金
而在退休公教一再陳情下,國民黨團將停砍年金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司委會自昨天起,連續2天分別排審《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修正草案,及《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修正草案。
國民黨團與國民黨立委共提出26個版本。其中,國民黨團版本主張自民國113年開始停砍,另也有部分藍營立委提案年金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調整。
國民黨團表示,物價不斷上漲,退休軍公教年金卻持續調降,恐導致退休者晚年生活吃緊,並強調本次修法目的在於「停砍」而非「回復」過去水準,民進黨政府用年改污名化軍公教人員,違背退休年金承諾。
民眾黨團日前舉行記者會,表示藍白已達成共識推動停砍年金,並公布黨團版本2大重點,包括自今年起停止調降公教人員退休所得替代率,另當消費物價指數(CPI)累計成長達5%時應依照成長率檢討調整。
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表示,民眾黨對年金改革的立場就是「不贊成走回頭路」,但年金制度須適時檢討。過去7年政府撥補勞保達5170億元,改革進度卻為0,反觀公教年金撥補僅不到300億元,導致10年間國家財政額外增加750億元負擔,與年改初衷的財政永續背道而馳。
藍白版本差異一次看
藍白皆有共識,所得替代率應停止逐年調降,不過藍營主張自2024年開始停砍,白營主張則主張今年開始。依照國民黨團版本,所得替代率最高為68.5%、最低36.0%,民眾黨團版本則在34.5%至67.0%間。
此外,藍白皆主張年金需隨著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但版本不一,如黃健豪提出,CPI達正負5%時,應在3個月內調整,調整比率由考試院、行政院制定公式,或隨軍公教加薪比例調整;民眾黨團版本僅要求,CPI如果累計上漲超過5%,就依照成長率調整,如CPI成長6%,退休金就應調升6%。
2項法案皆順利送出委員會,後續將交付朝野協商,國民黨團書記長羅智強表示,藍白對於停砍年金有高度共識,會再繼續協商,整合出最好版本。
民進黨籲年金改革不應走回頭路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表示,若按照國民黨團版本,所得替代率不再調降,將造成3大不公平,包括「重退休、輕現職」,造成不上工就同酬;以及「重公教、輕勞工」,造成跨職業間的不平等;第三則是基金缺口恐擴大,最終由政府負擔,等於轉嫁到全體納稅人承擔。
至於在野黨認為若繼續砍年金,退休公教無法維持生活,吳思瑤指出,目前公務員人平均退休金額50656元,教育人員退休俸平均為57913元,若停砍年金,未來退休公教人員月退俸可達現職人員薪資7成。
吳思瑤指出,若藍白強行通過反年改法案,停降所得替代率,公務員年金破產年限會提前到2042年、教育人員更會提早至2039年破產,讓財務風險轉嫁給下一代。
中央示警「停砍年金」恐致水庫提前破產
銓敘部長施能傑昨在委員會上表示,公教年金是專屬水庫,當初因為不足額提撥,「水庫」會破產,所以才進行年改,讓已經退休的人,或未來要退休的人,大家分攤過去不足額提撥部分,如果現在停砍,就會讓水庫更早就沒了。
考試院秘書長劉建忻也說,所得替代率的調降是為了基金永續,若不調整,退撫基金20年後恐將收支短差逾千億元。政府雖財政健全,但仍須把眼光放遠,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龐大債務。他指出,過去2次年金調整皆有反映物價上漲,制度並非完全忽視生活成本。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今天也指出,自2018年啟動年金改革以來,政府持續挹注退撫基金,目前已達2590億元,公教退撫基金原訂會在2049、2045年用完。但若現在停止調降所得替代率,公教退撫基金分別則會提前在2042年和2040年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