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天就頭痛!醫示警「5症狀」快就醫:恐是腦腫瘤
劉博仁指出,頭痛分為緊張型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姿勢與肌肉緊繃性頭痛。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變天就頭痛!醫示警「5症狀」快就醫:恐是腦腫瘤

mirror-daily-logo

2025/11/13 14:06:00

編輯:

魏君程

變天就頭痛怎麼辦?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指出,頭痛分為緊張型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姿勢與肌肉緊繃性頭痛,而如果頭痛頭暈伴隨視力模糊、心悸、聽力下降、夜間加劇的話,可能跟中風、心血管問題、腦腫瘤有關,如果遇到這些狀況要盡速就醫。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在臉書「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中發布貼文,表示這幾天颱風帶來的強風、氣壓變化,讓許多人出現頭脹、頭暈、肩頸緊繃、耳悶的身體不適,有人會以為只是天氣不好,但其實這些症狀都是身體在提醒血管、神經、內耳甚至是壓力出了狀況。

「4頭痛」成因、預防方法一次看

劉博仁說,頭痛分為緊張型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以及姿勢與肌肉緊繃性頭痛緊張型頭痛通常由壓力、焦慮、姿勢不良引起,常見於長時間使用電腦、滑手機、肩頸肌肉緊繃的人。症狀為兩側頭部悶痛、後腦或太陽穴緊縮感,像被綁著。建議放鬆肩頸、定時伸展、深呼吸、睡眠規律可以預防。
偏頭痛則常與氣壓變化、荷爾蒙、睡眠不足或特定食物(紅酒、起司、巧克力)有關。症狀是單側頭部劇烈跳痛、怕光怕聲、噁心。建議保持規律作息、避開誘發食物、補充鎂(Magnesium)與B2(Riboflavin)有助減少發作頻率。
叢發性頭痛發作通常較為劇烈而短暫,常發作於夜間,並伴隨眼紅、流淚、鼻塞,屬於神經血管型頭痛之一,建議由神經科醫師評估。姿勢與肌肉緊繃性頭痛則常見於長期低頭、駝背、頸椎僵硬者,可藉由改善姿勢、肩頸伸展、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改善。

頭暈比頭痛更複雜

劉博仁接著說,頭暈比頭痛更加複雜,可能來自耳朵、血壓、血糖甚至是心理壓力。內耳平衡問題(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BPPV)起因是耳石脫落、頭部姿勢改變,翻身或轉頭時天旋地轉,避免突然轉頭,症狀明顯者需由耳鼻喉科醫師進行復位治療。
氣壓變化或耳咽管功能不良導致頭暈,屬於颱風天常見,導致耳悶、聽力變化、輕度暈眩。可輕輕吞嚥或打哈欠、咀嚼口香糖幫助平衡壓力;低血壓或低血糖頭暈常見於早晨起床太快、長時間未進食,建議補充水分與均衡飲食、起床動作放慢。
另外,頸椎循環不良頭暈,常因長期低頭、頸部肌肉緊繃,壓迫椎動脈造成暈眩,建議要多注意坐姿、維持頸部活動度、適度熱敷,以免復發。焦慮與過度換氣頭暈,是在壓力大時,呼吸變淺變快,造成暈眩、胸悶,可藉由深呼吸、冥想、放鬆練習調整。

出現「5症狀」快就醫

劉博仁指出,如果頭痛突然劇烈、像「被重擊」一樣,可能為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頭痛伴隨手腳麻木、口齒不清、視力模糊,則可能為中風;頭暈伴隨胸悶、心悸、冒冷汗,可能為心血管問題;頭暈導致頻繁跌倒、走路不穩或伴有耳鳴、聽力下降,可能為內耳疾病;頭痛逐漸惡化、持續數週以上或夜間加劇,可能需要請醫師排除腦腫瘤、顱內壓升高。劉博仁建議,如果出現上述症狀,要盡快就醫。

如何改善頭痛、頭暈?

劉博仁建議可以從幾個面向改善頭痛、頭暈的症狀,包含穩定血糖與電解質平衡,讓每餐有蛋白質、健康脂肪,避免高糖波動,另外可補充鎂、鉀、B群、魚油等營養素。減少發炎反應,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反式脂肪;多攝取抗發炎食物(深綠蔬菜、莓果、薑黃、Omega-3)。改善睡眠與壓力管理,睡眠不足與長期焦慮會放大疼痛敏感度,建議每日留10分鐘深呼吸或靜坐練習。維持良好姿勢與肌肉張力,每30分鐘起身活動、轉動肩頸,避免「科技頸」。
劉博仁指出,不只是外在的風雨在轉變,人體內的氣壓、血流、神經傳導也會跟著受到影響。有時候,疼痛不是敵人,而是身體最誠實的提醒。如果頭暈頭痛,建議停下來問問自己是否壓力大、水有沒有喝夠、睡得好嗎?要學會聆聽自己的身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