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10月份的消費者物價(CPI)指數較上個月漲0.47%,經調整季節變動因素後漲0.25%;較去年同月漲1.48%,1至10月平均,較上年同期漲1.74%。主計總處指出,之所以比9月多0.47%,主因秋冬新裝上市,加上10月連假較多,旅遊團費及旅館住宿費等娛樂費用調漲,惟電價因夏月費率結束調降,及蔬果與油料費等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主計總處解釋,七大類中變動影響較大者,包含衣著類漲8.74%、教養娛樂類漲0.81%、雜項類漲0.59%、居住類跌0.68%。
另外,CPI比去年同月上漲1.48%,原因是肉類及外食費等食物類價格持續上漲,與房租、家庭管理費用、交通工具零件及維修費等費用調升,以及臺鐵調漲票價,台電調漲電價及增訂底度費用,加上娛樂服務費因今年10月連假較多,旅遊團費及住宿費調漲,與個人照顧服務加贈禮金因中秋所在月份不同等暫時性因素影響。
另外,蔬果方面因上年基數較高(山陀兒颱風侵襲),交通工具因新購汽機車貨物稅減徵而價跌,以及機票及油料費下跌,抵銷部分漲幅;若扣除蔬菜水果,漲1.68%,再剔除能源後之總指數(即核心CPI),漲1.84%。主計總處指出,七大類中變動影響較大者為雜項類漲3.18%、食物類漲2.02%、居住類漲2%、醫藥保健類漲1.75%、教養娛樂類漲1.44%、交通及通訊類跌1.40%。以平均每月消費支出月8萬元規模的家庭為例,在購買相同品質的民生用品,將比上個月多支出1184元。
另外,綠角財經筆記在臉書發布貼文,指出從2012年至2023年間全年總薪資分布可以看出,各種薪資階級全部都有所提升,D1從23.2萬提高到31.6萬,D9從101萬提高到127.9萬。綠角財經筆記接著說,從2012年底到2023年底這11年,台灣累積有13.7%的通膨。
因此,所以必需將2023的薪資所得,換算成2012的錢,才能看出薪資所得的實質的變化。換算過後薪資成長幅度最高的,是薪資較低的那30%族群。D1成長19.8%、D2成長17.2%、D3成長11.4%,這是3個最高的實質成長率。他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低薪資所得者會被認為較需要照顧,所以政府持續的不斷提高最低薪資。
另外,第四與第五高的成長率發生在D9與D8,分別是11.3%與10.0%。這可能是高薪資所得的工作者不斷的提高能力,探索職涯可能,往上探尋更高的薪資。或者所處的產業剛好遇到景氣榮景,造成薪資明顯提高。全年總薪資最沒成長性的,就是中間收入族群。D4到D7這11年來的年薪成長都不到7%,最低的成長發生在D6,只有成長3.8%。
綠角財經筆記指出,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到,以家庭資產淨值來看,台灣貧富差距是擴大的。以薪資所得來看,台灣也是高所得與低所得者差距金額擴大。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日前在臉書發布貼文,指出要做菜打開YouTube尋找食譜參考,沒想到竟發現12年前小排骨半斤只要40幾元,現在則要150元。民國102年時每小時基本工資為115元,民國114年時則為190元。12年來基本工資只上漲為原本的1.65倍,上述同一期間,軍公教薪資調幅總計只有1.147倍,但是雖然排骨漲了3倍之多,薪水卻沒有漲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