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時局網路聲量觀察站》的一份「台灣的行人地獄問題:從社群數據分析看討論趨勢與關鍵議題」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期間,行人安全議題在社群上出現三次明顯的討論高峰。
首先是2024年3月,新北市發生學童在斑馬線上遭撞意外,加上交通部宣布「微罪不罰」政策,引發大眾對違停與學童安全的憂慮;9月則因東海女大生遭公車撞死,加上政府預告實施「行人優先區」措施,使聲量再度攀升;12月則因台中行人庇護島連環自撞事故與北市行人優先區設置,引發關於政策成效的廣泛討論。
進一步分析顯示,行人地獄的社群討論可歸納為十大核心議題。其中以「汽機車不禮讓行人」居首,轉彎車未禮讓斑馬線上的行人,甚至加速衝撞的事件頻傳;其次為「大客車意外」,報告特別指出,公車、砂石車等大型車輛造成的死傷往往更為嚴重。
其他引發討論的焦點還包括「行人庇護島」與「人行道設置」,一方面凸顯設施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部分設計遭駕駛批評,甚至成為自撞熱點。此外,政府政策如「微罪不罰」與「行人優先區」實施後,網友多持懷疑或負面態度,認為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反效果。
報告亦指出,「違停與臨停問題」成為造成行人危險的重要原因,而部分網友也對「行人自身素養」提出批評,包括滑手機、闖紅燈等不當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孩童、學生、老人、婦孺」等弱勢族群,在相關討論中佔有超過三萬筆聲量。他們即使在人行道或斑馬線上,依舊頻遭車輛威脅,凸顯保護弱勢行人的必要性。
報告建議,政府在推動行人安全政策時,應從政策、設施與文化三方面著手:包含改善道路設計、強化執法、提升駕駛與行人素養等,並以弱勢族群為優先對象,才能真正改善台灣的交通環境,走出「行人地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