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透露,賴總統推動的「台灣之盾」並不是單純的軍購案,而是要把整個台灣產業鏈一起拉上戰備,橫跨七大目標領域,預估將帶來4,000億元的經濟產值、創造9萬個工作機會。其中「無人載具(無人機、無人艇)及反制系統」也是關鍵亮點。尤其在2026年至2033年的國防需求帶動下,台灣非常有機會打造自己的「軍工科技新鏈」與「無人機供應鏈」,取代長期依賴的紅色供應鏈。
國防部此次公布的48,750架無人機採購需求,可說是史上最大一筆。從沉浸式、投彈式、中程自殺式、小型自殺式,到濱海監偵型機種通通包含。如此大規模的需求,已超越單純購買成品,而是直接把市場端在台廠面前,要打造自己的軍工科技升級。光是無人機,就能帶動控制晶片、光電鏡頭、AI影像辨識、複材結構、電池能源、衛星定位等整串產業升級。
從股市反應也能看出端倪。昨(26)日台股36檔漲停中,與軍工、無人機相關的就有漢翔(2634)、雷虎(8033)、中光電(5371)、邑錡(7402)、亞航(2630)、事新科(4916)、晟田(4541)、世紀(5314)、銘旺科(2429)、寶一(8222)、為升(2231)、台船(2208)、龍德造船(6753)、和成(1810)、攸泰科技(6928),安集(6477)高達16檔漲停板,顯軍工與無人機類股,將成為中長線看好的產業。
除了無人機徵商規格說明會外,10月初,憲兵指揮部也曾公開徵詢一類、二類、沉浸式無人機與無人機導控站,提出的規格是機體必須40%以上能用3D列印製造。原因很簡單,這部隊的戰鬥屬性是要能「自己修、自己印、自己補」。缺零件第一現場就直接做,行動不能因為無人機暫停。不過,需求量能上,絕對遠不及國防部軍備局的數量。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這也代表一個新的產業機會:非紅供應鏈啟動。台灣不只能自製無人機、以及相關零組件,之後還能對外輸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