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期質疑過度炒作AI、恐怕迎來「AI泡沫化」的爭點再啟,5日在意藍資訊(以下簡稱意藍)的新品發布會後,意藍資訊總經理楊立偉坦言,現階段企業的算力投資,是為了因應未來的應用跟需求,「如果應用、需求沒有跟上的話,其實這些設備的折舊是非常驚人的。」
楊立偉點出儘管市場熱度高,但多數企業導入AI,仍停留在小規模的試用與概念驗證(PoC),不敢將AI大規模整合進核心工作流程,「我覺得導入元年是沒錯,可是現在企業的導入有點卡住了。很多企業變成好像買一批帳號發給同仁,好像就算導入了。」
楊立偉表示,企業建置了算力,自然都很關心要如何應用,卻在軟體應用層卡關,「為什麼不融入到流程?就是因為AI會出錯。」
楊立偉指出,企業級AI的首要條件,必須是「不知道就要說不知道,不可以亂講話」,要建立可信賴的基礎,才可能有後續的應用。他表示,對講求精確的金融、製造、高科技等產業而言,若是在PoC階段發現AI出錯,即使是某個小地方的數字加錯,都很容易就此卻步、不敢貿然擴大導入應用。也因此,在目前提供AI解決方案的競爭賽道上,減少錯誤率是AI服務商爭取客戶的關鍵指標之一。
再者,目前主流的雲端AI服務多以使用量計費,「到底要燒多少的Token(詞元,計算文字量的單位),變得很難估算。」楊立偉表示,企業在編列預算時會陷入兩難,不確定應該鼓勵員工多加使用,還是要設下用量限制以控制成本。
而對於受到高度監管的行業來說,楊立偉指出數據安全與合規,則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企業會憂心將內部敏感的機密資料上傳到雲端AI模型進行分析,可能暴露在風險之中。他表示,為了回應客戶的疑慮,許多AI服務商,也都會提供能夠在企業防火牆部署的地端或邊緣端解決方案。
楊立偉表示,在應用層解決企業卡關的疑慮相當重要,「不然算力買了那麼多,結果大家都還是不太敢用的話,其實就可能有現在講的泡沫化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