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道一號下新竹交流道,轉進竹科研發二路不久,就會看到上市新兵——新代科技總部的圓弧型建築,與鄰近科技業廠房不同之處,新代特別設計了形似飯店的高坡迎賓車道,讓走向大門的路節節上升,好似與公司近年亮眼的營運表現相互輝映。
去年,新代合併營收正式突破百億大關,獲利翻倍,一舉賺進超過兩個股本;而在全球工具機市場需求疲軟下,新代今年營運表現依舊亮眼,營收及獲利均可望再創新高。

回首來時路,新代董事長暨總經理蔡尤鏗認為,新代能崛起是集結天時、地利、人和。1995年成立,新代搭上台商西進中國的黃金時刻,趁著鄰近中國市場的地利之便,就近服務台商。
新代不但憑藉著高性價比與中國業者做出市場區隔,一舉與寶元、台達電並列台灣工具機控制器3大廠;更靠著員工及時且完善的售後服務,逐步蠶食了Fanuc、Mitsubishi等國際品牌的市場。「如果把市場比喻成金字塔,在中國市場,新代一直牢牢守住中間那塊。」蔡尤鏗說。
如今,新代有超過9成營收來自中國市場貢獻,而公司工具機控制器在當地的市占率約20%、排行第一。然而,當被問到「中國製造業開始外移,會不會衝擊到新代的營運?」蔡尤鏗用篤定的語氣回答:「不會!」

蔡尤鏗指出,當客戶往勞動力更低廉的東南亞或非洲遷移,新代也跟著客戶一路走向世界,在美國、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和土耳其等都設有子公司。
「客戶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蔡尤鏗笑稱,控制器的生意就像勞力密集產業,無論是機台廠電控選型、開發,就算賣到終端客戶手上,但凡出現問題,新代的工程師都要即時排查,「我們光是在兩岸就有超過30個直接服務的辦事處,就近提供24小時的到位服務。」蔡尤鏗自豪地說。

去年,新代進一步在馬來西亞設立了亞太營運中心。蔡尤鏗解釋,中國以外的工業製造中心,將會是印度和東協。選擇馬來西亞設立據點,除了考量講華語的人口多,更是看重其位處東協中心的地理位置,能夠快速回應各地客戶的需求,「東協發展製造業,需要買大量的設備、需要自動化,所以滿足終端客戶的痛點就是商機。」
事實上,新代的工程師都是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到實際生產終端產品的工廠維修,也因此能掌握場域需求,「客戶(機台廠)的客戶,才是新代真正的客戶。」蔡尤鏗直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