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岸雙方都能接受」的說法危及台灣民主
對民主的台灣而言,「以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這種交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的說法極具誤導性。圖片為AI生成示意圖

|即時

美國「兩岸雙方都能接受」的說法危及台灣民主

mirror-daily-logo

2025/07/21 06:40:00

陳建志/台灣智庫暨青平台諮詢委員
自今年初川普總統領導的共和黨政府上任以來,對於美國持續給予台灣的支持與珍貴的友誼,台灣政府深深地感激。 然而,觀察人士注意到,美國在涉台政策聲明中使用的語言出現了細微但重要的變化。我們認為,這個變化值得美國國會與國務院認真審視。
在美國國務院網站上所更新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其中一段寫道 :「我們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行為。我們期盼兩岸的分歧能以和平方式解決,並以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進行。」We oppose any unilateral changes to the status quo. We expect cross-Strait differences to be resolved by peaceful means, in a manner acceptable to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來源: 美國國務院U.S.-Taiwan Relationship Fact Sheet)
這段話乍看之下中立且強調和平,但不幸的是,它重複了中共長期操弄的敘事話術。所謂「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acceptable to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常被北京用來否定台灣的獨特主體性與在國際社會中的正當地位,並將台灣的未來定義為中國內政。這種語言可追溯至1972年冷戰時期的《上海公報》,當時美國為了牽制蘇聯,尋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該公報聲稱:「美國認知(acknowledge) 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不對這一立場提出異議。美國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 It reaffirms its interest in a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Taiwan question by the Chinese themselves.(來源:美國國務院檔案,《Shanghai Communiqué》,1972年)
這段話並未挑戰北京對台灣的主權主張,反而暗示該問題應「由中國人自己」 (by the Chinese themselves)和平解決。但是這樣的表述存在兩個根本問題:
首先,它錯誤地假設所有台灣人民都是中國人。 實際上,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後,隨蔣介石撤退來台的軍民人口僅占台灣總人口約15%,超過八成的台灣人是本地原來的居民,而他們的聲音與認同在當時是被忽視的。 其次,當時的台灣正處於蔣氏政權領導的中國國民黨以戒嚴統治台灣, 也就是所謂的軍事獨裁政權。若由「兩岸中國人」來決定台灣的未來,實質上就是交由北京的中國共產黨與台北的中國國民黨兩個專制政權共同決定,完全缺乏民主正當性與台灣人民的參與。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並在《建交公報》中重申了《上海公報》的原則。所幸的是,同年4月10日,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以保障台灣利益並為其安全提供制度性支持。 《台灣關係法》承諾美國將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與服務」,以協助其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明確表示,任何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未來的行動 - 包括脅迫、封鎖或禁運 - 都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威脅,台灣關係法也授權了美國總統與國會可依此威脅做出必要的適當回應。 就法律效力而言,《台灣關係法》作為國會通過的國內法,其效力遠高於中美的三個聯合公報。後者僅為行政部門所簽署的協議,未經國會批准,亦不具法律約束力。
21世紀後,世界整體局勢已發生根本性轉變。中國如今是一個大家公認企圖改變現狀、挑戰民主準則,甚至意圖取代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威權強權。相對地,台灣自1990年代起已完成和平的民主轉型,如今是全球最自由的民主政體之一。它不僅在全球AI半導體與資訊通信產業中具無可取代的戰略地位,更是共享自由、人權與法治價值的美國重要夥伴。 因此,美國有必要重新評估三個中美聯合公報與《台灣關係法》在對中政策整體架構中的相對重要性。 國務院目前在事實清單中的模糊措辭 – 「以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 應被重新檢視其可能帶來的潛在戰略風險。
對民主的台灣而言,「以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這種交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的說法極具誤導性。 中國共產黨統治下有14億人民,從小被灌輸「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意識形態;而台灣只有2300萬人,卻是一個多元開放的民主社會。若以「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為前提,等同於讓一個非民主的威權政權已多數暴力凌駕在台灣人民的自由意志之上。
試想,若國際社會告訴以色列,它的未來必需與九千萬伊朗人共同決定;或芬蘭的主權必須先與一億四千六百萬的俄國人談判;又或是,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不能僅由大陸會議56位來自新大陸的代表決定,而必須先取得英國上議院與下議院近千名議員的接受才行 - 那麼,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將不會誕生。 要求一個民主實體與一個龐大且人數不成比例的專制國家以「雙方皆能接受」的方式決定其未來,無疑是對美國建國歷史的嘲諷,更是違背普世的民主自決原則。 「以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本身就是一個偽裝成中性語言的陷阱,背後的以大壓小才是真正的危險之處。
當北京一再聲稱「台灣的未來不能僅由2300萬人決定,必須反映全體中國人民的意志」時,我們應認清這正是中共透過「語言的併吞」為將來的實質併吞鋪路。也是中共將來在併吞台灣時,用來阻止國際干預的藉口。 因此,我們呼籲美國人民、美國國會與國務院,重新審視美國對台政策的基礎語言。告別那些來自冷戰時代的外交公式,建構一個有原則、符合時代的論述,即:台灣的未來只能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
我們對近期國會推動的《以實力促進台海和平法》(H.R.3452)與《台灣保證實施法》(H.R.1512)深表感謝。這些法案提供急需的法律明確性,並重申美國的承諾。 正如前國務卿布林肯與前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所強調的:台灣的未來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並取得台灣人民的同意。我們期盼這樣的原則未來能明確反映在美國官方文件中,成為長期戰略政策的基礎。
在當今的大國競爭時代,敘事就是戰略。 清晰而有原則的語言能捍衛美國長期支持的民主盟友,也能避免落入專制對手所設下的語意陷阱。在川普總統第二任期期間,台灣已準備好與美國攜手合作,維護自由與正義,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的未來。(本文原由英文發表並刊於TaipeiTimes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