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宇/NGO工作者
近期賴清德總統展開「國家團結十講」,藉各類社團演講場合,向社會大眾暢談他對國家認同、憲政體制以及重大公共議題的想法。從目前幾次演講內容來看,顯然賴總統希望社會各界以「中華民國台灣」作為國家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呼朝野不分黨派與政治立場共同捍衛國家主權與憲政體制,攜手抵禦外部侵略威脅。然而,現階段政治氛圍正值大罷免決戰時刻,賴總統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拋出團結合作訴求,並未獲得在野黨正面回應,更引起綠營支持者議論紛紛。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有意淡化外界對於他「務實台獨工作者」的既定印象,在公開發言中,他大量使用「中華民國台灣」來表述國家現狀;賴總統多次從憲政史、國共戰史的角度,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為主權國家,從不互相隸屬。
從這些論述中可以清楚感受到,賴總統與幕僚團隊有意擷取泛藍陣營長年秉持的「華國史觀」,以及源自本土意識的「台灣史觀」,提出一種具有包容性、兼納兩者觀點的國家認同論述,強調無論我們使用哪種稱謂(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最終都指向同一片土地、同一個國家,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應該攜手合作保衛台灣。
歷任總統都曾經呼籲跨黨派團結合作
上述將「華國史觀」與「台灣史觀」兩者嫁接、整合,進而提出折衷溫和論述的嘗試或努力,其實早在蔡英文總統執政時期,許多公開談話就有相似的論述。即便是親中統派立場鮮明的馬英九,在其總統任內也曾經喊出「我是台灣人」、「台灣是我們的家園,也是我們的國家」。許多評論者認為,民進黨調整國家認同論述,無非是想爭取中間選民支持,擴大執政民意基礎。雖然這類分析言之成理,卻過於偏重政治權謀,而忽略了憲法賦予總統的職權,以及總統本人對於履行職務的理想性與自我期許。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原初設計,總統位居五院之上地位超然,既是國家元首與軍隊最高統帥,負有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責大任;當五院之間發生爭執,總統以其超然之尊,可以召集各院院長會商,堪稱憲政運作的關鍵調解者。
無論是出於政治利益考量,或者因履行憲法職權而產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總統出面呼籲不分黨派團結合作,並且期許自身能夠超越黨派侷限,成為一位「全民總統」,這些作為顯非單一政治人物的偶然之舉,而是總統及其幕僚團隊上台之後,面對台灣內部複雜難解的認同分歧,並且為了因應外部地緣政治風險,仔細評量思考後的審慎之舉。
跨黨派合作是困難的政治工程
然而,無論是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十講」,或者邀請在野黨主席聆聽國安報告,顯然都沒有達到促進政黨合作的效果。泛藍兩黨毫不領情,針對演講內容抓錯、放大檢視發起批判攻勢;就連綠營支持者,對於賴總統演講內容反應也不太熱絡。亦有不少人擔憂賴總統講越多,錯越多,只會讓泛藍兩黨逮到機會大做文章,恐影響726大罷免選情。
總統公開呼籲團結合作,但是藍綠陣營都不太認同,類似的情況也曾經發生在蔡英文總統任內。2022年初,蔡總統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典禮,在致詞中強調蔣經國畢生堅持「反共保台」,應當成為台灣全民最大共識。顯然蔡總統希望以蔣經國為例,喚起藍營政治人物與其支持者的愛國心,呼籲朝野各界團結對外。但是該次談話不僅遭國民黨批評是「消費蔣經國」,更引發關心轉型正義的人權團體、學者專家、政治受難者與綠營支持者強烈反彈。
總統兼任黨主席雙重角色帶來的影響
為什麼台灣總統呼籲團結的努力與嘗試,常常適得其反?其中最關鍵的原因莫過於,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同時也是政治領袖,尤其總統兼任黨主席已經是台灣政壇慣例,勢必與所屬政黨的價值理念與政治立場密不可分。執政黨的支持者期待總統施政內容與政策立場,應該貫徹該黨的核心理念價值,果斷推動符合政黨理念的政治議程。但是從在野黨的角度來看,總統作為執政黨的領導人,無疑是政治領域最大競爭對手,應當嚴格檢視、批判或反對,怎可輕易握手言和。
即使總統願意妥協,調整立場向中間靠攏,願意在國家認同論述上保持一定程度彈性與折衷,甚至公開推動跨黨派團結合作,這類遞出橄欖枝的嘗試,很容易落得兩面不討好的尷尬結果。自家支持者可能覺得總統偏離了所屬政黨的價值理念,進而認為總統不夠綠(或不夠藍)。另一方面,在野黨政治人物寧可拒絕參與「大團結」,因為與執政黨的合作行為,可能被基本教義派支持者視為軟弱無能。尤其秉持民粹路線的在野黨領袖,為了製造話題博取聲量,往往把來自執政黨的合作邀請貶斥為摸頭、收編,打著「不當小綠」的名義鞏固鐵粉支持者。
台灣總統無可避免的兩難取捨
整體大環境正值民粹主義興起之際,全球民主國家內部社會對立和政治競爭朝紛紛走向兩極化發展,自2018年「韓流」浪潮以來,民粹政治同樣席捲台灣政壇。民粹政客擅長以誇張、聳動的語言諸情緒動員,號召支持者質疑、挑戰現有體制,塑造「反建制」社會氛圍作為政治資本民粹政客更傾向於持續激起對立衝突,而非與執政黨達成共識與妥協,這個現象在台灣政壇同樣顯而易見,也讓總統更難凝聚內部共識。
賴清德總統選在大罷免最後關頭發動「團結十講」,從正面角度而論,賴總統依然秉持謹慎克制的態度,嘗試凝聚台灣內部團結,同時凸顯大罷免由公民團體而非民進黨主導,政治衝突不至於演變為藍綠政黨全面對決。賴總統提出的溫和折衷國家認同論述,不僅是向藍營支持者招手,同時也向中國及國際社會表明,賴政府將維持友善但是堅定捍衛主權的立場。
賴清德總統採取團結優先的溫和路線,讓許多綠營政治工作者、支持者與投入大罷免行動的公民團體感到錯愕與不解,許多人原本期待「賴主席」能夠帶領民進黨全面投入推動大罷免政治議程,一舉終結藍白兩黨毀憲亂政。大罷免緊要決戰關頭,本是用力催票的緊要時刻,而總統卻選在這時候倡議團結合作,未免顯得曲高和寡,難以引起共鳴。
總統推動跨黨派團結合作,是異常艱難的政治工程。依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設計,總統原本扮演超然於五院之上的紛爭協調者,經過將近40年的民主發展之後,基於諸多政治現實考量,總統執政期間大多必須身兼黨主席,雙重角色讓台灣總統無法超脫於政黨競爭之外,以至於任何呼籲跨黨派團結對話的努力,不僅事倍功半,也常常落得兩面不討好的結果。
究竟總統應當果斷推動符合執政黨價值理念的政治議程?抑或優先顧及國家內部團結,積極與在野政黨達成政治共識?這個大哉問是台灣總統必須面對的政治抉擇,考驗著每一任總統的智慧與耐心。或許更重要的是出手時機的選擇,一旦總統出面高呼團結合作,若無法引起社會大眾共鳴,必然有損總統的公信力與號召力。賴總統「團結十講」還沒有講完,但是前四講帶來的社會回響、政治效應與時機挑選,已經值得總統與幕僚團隊仔細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