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黑鳥之子誕生—高超音速無人機將掀起空權革命
SR-72號稱擁有6倍音速的飛行能力,比過去的SR-71飛的更快也更遠,因此被外界暱稱為黑鳥之子。圖片取自Lockheed Martin官網

|即時

紀永添專欄:黑鳥之子誕生—高超音速無人機將掀起空權革命

mirror-daily-logo

2025/07/17 06:40:00

紀永添/軍事研究者
美國航空巨擘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日前宣布傳奇的SR-71黑鳥偵察機已經後繼有人,他們正在研發新一代的SR-72高超音速無人偵察機,預計會在2025年的年底,完成原型機設計,並在2030年代開始服役。SR-72號稱擁有6倍音速的飛行能力,比過去的SR-71飛的更快也更遠,因此被外界暱稱為黑鳥之子,未來若能順利服役,無疑將再次掀起空權革命,改變這個世界。不過,當年冷戰結束後不久,SR-71就很快退役,研發新一代高空高速偵察機的計畫,一直被認為浪費資源,又沒太大意義。畢竟間諜衛星的技術已成熟,偵照範圍變的更廣,隨後無人機時代來臨,不只操作成本便宜,還能長時間滯空,又不會有飛行員被擊落的風險。在衛星與無人機的夾擊下,高空高速偵察機已無用武之地,然而高超音速載具的出現,卻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超高音速載具的困境

高超音速指的是5倍音速以上的速度,是過去難以企及的領域,但隨著航空科技的進步,科學家終於研發出高超音速載具,能夠搭載各式彈頭,並具備快速打擊能力。由於速度極快,一般的防禦系統很難有效攔截,因此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新型武器。不過目前的高超音速載具,有個很大缺點,就是無法重複使用。這些已服役或研發中的高超音速載具,主要用兩種方式來加速。一種是以火箭,先將高超音速載具送到大氣層邊緣,再釋出內含彈頭的高超音速載具,使其高速滑翔而下,因此又被稱為超高音速滑翔載具(Hypersonic Glide Vehicle , HGV),在俯衝的過程中會不斷加速,最後突破5倍音速。但這種超高音速載具本身並沒有動力來源,酬載彈頭來攻擊目標時,只能同歸於盡,無法回收使用,因此成本算起來較為昂貴,用途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20250715SR-71「黑鳥」。
SR-71「黑鳥」(SR-71 Blackbird)於1998年從美國空軍退役。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另一種高超音速載具,則比較像是巡弋飛彈,擁有自身的動力來源,使用特殊的衝壓引擎(Ramjet)或超音速衝壓引擎(Scramjet)。這種引擎雖然可以提供強大的推力,讓載具本身能加速到5倍音速以上,卻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引擎本身必需先達到一定的速度,才能開始運作。所以一般採用衝壓引擎或超音速衝壓引擎的飛彈,都會用助推火箭,讓彈體先達到引擎能啟動的速度。只是在飛彈達到所需的速度後,通常都會拋棄助推火箭,一方面助推火箭已差不多燒光燃料,另一方面也能降低飛彈在高超音速飛行下的風阻。這會導致一個結果,安裝這種引擎的高超音速載具,無法減速,一旦降低到引擎無法工作的速度,就會墜毀。因此這兩種高超音速載具,都難以回收重復使用,讓高超音速載具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最新的技術已有了突破。
過去科學家一直希望發展一款,在低速、亞音速、超音速與高超音速,都能使用的引擎,並嘗試了各種方法。包括整合衝壓引擎與可循環使用的助推火箭,讓搭載這具引擎的飛行器,可以靠啟動助推火箭,達到衝壓引擎能運作的速度,並在減速後,再次打開助推火箭,使飛行器安全降落。另一種思路則是以目前最常用的渦輪噴射引擎為基礎,融合經過特殊設計的衝壓引擎,讓這具引擎在還未達到所需的速度時,先以渦輪噴射引擎的模式運作,等到速度足夠以後,再改以衝壓引擎、甚至是超音速衝壓引擎的模式運作。反之,當速度開始下降,衝壓引擎的模式無法運作時,再啟動渦輪引擎模式,讓飛行器能減速降落。這種新技術被稱為渦輪基礎組合循環引擎(Turbine-Based Combined Cycle , TBCC),已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在近幾年開始逐漸成熟。

SR-72靈活性遠勝間諜衛星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選擇了TBCC,做為SR-72的動力來源,讓SR-72成為可以重復使用的高超音速無人機。SR-72能從普通機場飛起,在達到高空高速的條件後,再開啟超音速衝壓引擎模式,以5倍音速以上的高速,飛入戰區,執行偵察任務,結束後再自行返回,降落在一般跑道上。由於高超音速無人機的最高速度,可能高達6倍音速,這也代表SR-72能在數小時內,飛抵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其運用靈活性,遠勝間諜衛星。雖然在這樣的高速下,機身會與空氣不斷的摩擦,產生高溫,形成巨大的紅外線熱源,成為非常明顯的目標。但一般的高速攔截機或防空飛彈,速度都不夠快,無法有效攔截,甚至最新型的中長程空對空飛彈,也難以追上SR-72。這讓SR-72的存活能力,遠勝過一般的無人機,使SR-72能擊敗間諜衛星與無人機,擁有發展價值。
除此之外,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讓SR-72擺脫過去SR-71的瓶頸,與操作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SR-71的最大弱點,在於必需保護飛行員,避免高溫讓飛行員死亡,所以設計了非常多的隔熱裝置與安全措施,還為了避免機體在高溫下空中解體,採用了相當昂貴的鈦合金。但當時鈦礦的最大生產國是蘇聯,這讓美國傷透腦筋,用盡各種方法才從蘇聯進口了足夠的鈦金屬,進行加工。這些問題都讓SR-71的生產製造,變的非常困難,每一趟偵察飛行,飛行員都要冒著相當大的風險,花費更是驚人。然而未來的SR-72將是無人操控,不用再安裝複雜的維生系統,並採用更輕又更耐熱的全新複合材料取代鈦合金,即使SR-72的飛行速度達到6倍音速以上,整體的風險反而更低。這也讓SR-72的未來運用,變的更為容易,成為新的戰術偵察利器。
20250715SR-72之一
克希德.馬丁公司就選擇了TBCC,做為SR-72的動力來源,讓SR-72成為可以重復使用的高超音速無人機。圖片取自Lockheed Martin官網
雖然高超音速載具的發展競賽,是在這幾年才開始,但相關技術的研究,遠在冷戰時期就已出現。以美國為例,在一系列的X試驗機中,有不少是用於高超音速飛行實驗。如早期的X-7首度成功測試衝壓引擎,1959年首飛的X-15,已創下超越6倍音速的飛行速度,突破高超音速飛行的門檻,也讓美國搜集到許多關鍵數據。後來的X-43A無人機,更創下接近10倍音速的記錄,近期的X-51A則測試了許多複合材料在高速飛行下的耐用性,也配備了新型冷卻系統,以降低機身溫度,保護敏感的電子儀器。這些基礎的研究計畫,為美國奠定了深厚的航空技術基礎,即使中國與俄羅斯搶先發展高超音飛彈,曾一度領先,美國近幾年也能急起直追,發展出多款高超音速飛彈,已有部份服役或接近量產階段,還進一步發展可重復使用的高超音速無人機。
除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SR-72,另一家平流層發射系統(Stratolaunch)公司也致力於發展能從空中發射的高超音速無人機。這家公司推出的Talon-A,是由一架超大型的雙體飛機掛載,在高空發射,使用火箭推進,並能重復使用,以節省成本。目前Talon-A已完成多次測試,未來除了做為高超音速武器,也很有商用潛力。而近幾年來在無人機領域大放異彩的克雷托斯(Kratos)公司,則反向思考,利用已成熟且相對便宜的商業技術,打造一款速度可達5倍音速,而且能快速生產,重複使用的HTB-1無人機。也有新創公司嘗試以3D列印技術,為高超音速無人機提供新的動力系統,如赫密士(Hermeus)公司,就研發了一款名為奇美拉(Chimera)的TBCC引擎,特點是成本低廉,以後如果能夠成功打入民用市場,高超音速無人機將更為普及。
20250715HTB-1無人機
HTB-1無人機的速度可達5倍音速,而且能快速生產,重複使用。圖片取自克雷托斯(Kratos)網站

高超音速轟炸機將可進行戰略巡弋

未來高超音速無人機的飛行成本若能大幅下降,將有更多的用途,不再只侷限於高空偵察。比如美軍一直希望發展的全球打擊能力,就能真正實現。目前使用的洲際彈道飛彈或高超音速飛彈,雖然已有能力在任何時間發動攻擊,但這些飛彈的最大問題是昂貴,而且發射以後就無法取消。相較之下,如果能擁有高超音速轟炸機,不只航程更遠,打擊的速度更快,還能在最後一刻召回,甚至只是進行戰略巡弋,都能產生政治影響力。此外也能做為高速運輸使用,雖然初期的酬載能力可能很有限,但能在幾小時內,快速運送急需的零件或飛彈到前線,不用像以前,就算採取空運,也需要數天的時間才能跨洋運送。更不用說民用的商機有多大,美國才剛解禁多年來的超音速客機禁令,隨著飛行成本降低,高超音速客機的出現,應該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高超音速飛彈的快速發展後,應該很快就會進入高超音速無人機的競爭。台灣在航空技術與無人機領域,都較為薄弱,特別是最重要的引擎製造能力上,居於弱勢。過去騰雲一型無人機遇到的瓶頸,就是小型無人機引擎的推力不足,後來自製下一代戰機引擎的織女星計畫,也以失敗告終。只是這難以苛責,畢竟中國也耗費了極大的人力與物力,想讓軍機引擎國產化,雖然已見初步的成果,但整體來說還是差強人意,就說明了製造航空引擎的困難度。然而台灣曾經以外購的方式,取得衝壓引擎的技術,後來也陸續運用在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與雲峰巡弋飛彈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或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投資研發超音速衝壓引擎,會是比較有可能成功的方向。雖然台灣仍無法發展高超音速無人機,但還是有機會踏入高超音速飛彈的領域。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