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鏡文學許文貞
攝影/桑杉學
許多年前,有一位讀中文系的年輕女學生,知道她酷愛閱讀的父親年輕時寫詩,是位詩人。她開始好奇:爸爸的詩,為什麼這樣寫?在符號的隱喻背後,藏著什麼樣她不曉得的故事?
到2002年,女子著手整理老父親的詩文,準備出版詩文集。看到父親的華語詩〈吊橋〉:「古老的吊橋,像挑著擔子叫賣的老人。有穿著紅裙讓風打滾的,少女騎著單車踏過了。橋寂寞地在咳嗽⋯⋯。」
出於偶然,她用熟悉的四縣客家話唸出來:「古老个吊橋,像㧡等擔仔喊賣个老人家。有穿等紅裙分風打滾个,細妹仔騎等自行車踏過了。橋寂寞个在該咳……。」
「我覺得自己跟世界都安靜下來。那一刻對我來說像是天啟,像被靈光籠罩,我淚流滿面。為什麼以前從來沒有覺得母語與自己的生命有這麼深的嵌合和連結?」
女子後來用客語朗讀詩給父親聽,父親恍然大悟。原來,父親生長在二戰前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使用日語和客語為主,即使在戰後學會華語,用「國語」寫詩,但原本在腦中構思用的語言,正是客家話。以客語讀詩,再自然也不過。
對詩人羅思容而言,整理父親羅浪的詩,是她以母語創作的起點。
把父親從前的故事寫成詩
......詳細專訪內容,請見《鏡文學》專訪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