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川普政府的科技與AI政策頗有影響力的智庫SCSP(安全與新興技術特別競爭力研究項目),在今年3月提出國家機器人備忘錄,備忘錄強調,機器人將成為未來製造業、物流、國防與農業的核心技術,建議美國政府積極支持,以便對抗可能在2027年成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龍頭的中國,川普的AI行動計畫支持的下一代製造技術中包括機器人、自駕車與無人機,報告指出,這些技術對於振興美國製造、保持全球創新領導地位,至關重要。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更可說是人形機器人的「啦啦隊長」,他不僅看好人形機器人帶動的整機與零組件商機可媲美現在的iPhone,他並預估人形機器人產值可高達兆級美元規模、也就是新台幣30兆元起跳。
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組長游鴻修對本報表示,人形機器人將會是通用型AI的實體展示場域之一,要達到通用型AI就必須有AI晶片、異質整合封裝、小晶片技術等共同達成高效能運算,將會大量採用台灣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而在機械端的關鍵零組件,如驅動模組中的馬達、諧波減速機、螺桿等,台灣都已經有所投入,搭配上以台灣的機器人密度指標(編按:意指機器人密度指標是指製造業中每萬名員工所擁有的機器人數量)全球排名前十、非常靠前,這代表台灣在機器人的製造與使用上,很有經驗,都是台灣在機器人零件產業的發展優勢。
面對海嘯般龐大的商機,六大公協會理事長、身為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受邀的創始會員之一的新漢董事長林茂昌均表示,台灣的機器人零組件沒有落後,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也指出,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如諧波減速機、滾珠螺桿與行星滾柱螺桿,台灣廠商都有佈局。
市調機構TrendForce分析師曾柏楷則對本報指出,台灣在機器人幾個關鍵零組件,如伺服馬達、微型軸承上,都有相對優勢,能夠吸引客戶開發中高階的機器人時採用這些台灣的零組件,而機器人的大腦或小腦、也就是處理器與各種IC,以台灣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來說是捨我其誰,至於等同於機器人視網膜的鏡頭模組,台灣既有的手機用鏡片、車用鏡頭業者在這方面也很有發展潛力。
游鴻修表示,機器人關鍵零組件諧波減速機,目前國內已有核心人員與技術均來自於工研院、並獲得自動化大廠盟立與汽車馬達大廠和大工業投資的盟英,以及東培、利茗機械、上銀、鈞興等業者,其他重要的機械零組件中,銀泰是滾珠螺桿大廠,上銀更是滾珠螺桿全球前三大供應商。
而手機鏡片大廠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透露,人型機器人用鏡頭產品已通過驗證,目前客戶不只一家,雖然訂單量不大,但最快今年下半年量產、出貨給歐美客戶,將應用於眼部與手部辨識。亞光董事長賴以仁也表示,已與歐美三家客戶合作少量試產,應用於手部感測與視覺辨識,預期兩至三年後有機會進入量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