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傑客/國際關係博士
2024年初國會改選後,朝野對立加劇,國會改革法案引發激烈衝突與社會關注。部分綠營支持者不滿藍白聯手操作,發起一連串罷免藍委行動,喊出「24+1」罷免大作戰,試圖用選票反制國會結構。然而,7月26日投票結果出爐,「大罷免」全面潰敗。這場政治動員的挫敗,反映的不是民怨不足或組織鬆散,而是戰略錯誤、制度誤判與民意錯置的總合。
選錯戰場,是致命錯誤
罷免行動最根本的問題,是「選錯戰場」。藍委選區本就藍營優勢明顯,罷團卻硬闖這類地盤,形同軍事上的「仰攻」,難度極高。《孫子兵法》有言:「高陵勿向」,罷團似乎未曾細思。
像傅崐萁、葉元之這樣的人物,雖然仇恨值高、爭議不斷,但他們在地方確實有紮實的組織動員與服務實績。傅深耕花蓮多年,葉則以媒體能見度結合在地經營,打造親民形象。他們能當選並非偶然,也不是單靠政黨光環,而是因地方選民對他們「找得到、辦得動、感受得到」的信任。罷團若想僅憑情緒動員翻盤,在這樣的選區,本就難如登天。
小選區制度的信任邏輯
台灣立委選舉採單一選區制,每區只選出一人。此制度下,當選關鍵不僅在政黨,更在長期經營與地方互信。許多選民投票考量的,不只是政治立場,更是日常接觸與實際協助。因此,當罷團喊出「毀憲亂政」「親中賣台」等抽象訴求時,對選民而言,這些宏大指控難以與自己熟悉、可親近的立委形象產生連結。
更大的問題是火力錯配。「反中護台」「民主守衛戰」這類總統級戰場才需動用的大義,拿來對付單一選區的立委,根本是大砲打小鳥,訴求與對象不成比例。當這種「國族大戰」的戰鼓,敲給立委選區的選民聽,期待他們為抽象口號而罷免自己選出、平日還打得通電話的委員,不但難以激起共鳴,反而會被視為言過其實、脫離現實。正當的大義若手段不對稱,非但無法形成有效政治動員,還可能傷害其正當性。理念上站得住腳,不代表行動策略就能說服人心。
距2024年立委選舉才過一年多,罷免提案一出,許多選民第一反應是:「我才剛選的,憑什麼不到一年半就要罷免?」這不是政治冷感,而是對任期制度基本運作的尊重。在選民看來,只要沒有重大失德或違法,民代應完成任期。若不滿意,也應等待下一次選舉改變現狀。頻繁操作罷免,反而讓選民覺得制度被操弄,產生反感。
沉默螺旋下的冷靜多數
從另一面看,罷免失敗也驗證「沉默螺旋」理論的運作。當罷免被包裝成「保民主、反極權」的正義運動,持保留或反對的選民,往往選擇不表態、不對抗,避免被貼上「不愛台灣」的標籤。他們在社群不發聲、在街頭不現身,卻在真實的投票行為中冷處理、拒動員,使罷免難以跨過門檻。
這群不吵不罵的「冷靜多數」,才是壓垮罷免案的關鍵力量。在公共討論空間充滿情緒與政治正確壓力的時刻,沉默反而成為一種抵抗的方式。他們或許少了激情,使罷團錯估情勢,而用投票表達不同意罷免來否定「集體罷免」的正當性。
制度成熟與政治節奏的考驗
當然,這次「大罷免」並非毫無價值。它確實提醒藍營民代:仍有選民對國會表現與兩岸政策有期待,也願意以行動監督國會。但從罷免訴求、攻防節奏、目標選區到民意感受,整體操作都暴露出對制度與選舉實務的理解不足。小選區制度倚賴地方經營與信任,罷免制度則要求高度共識與正當程序,而政治動員,更仰賴節奏、策略與共鳴。當戰場選錯、武器錯配、民心誤估,再多口號也動搖不了那張沉默的選票。這是民主制度給所有政治參與者的考題,答錯一次,也許還有補考機會;但若一錯再錯,則難免喪失真正動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