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公關顧問
罷免第三階段投票結果出爐後,坦白說筆者看到總統在社群的發文內容實在嘆一口氣。「感謝公民的力量,民主會因一次次的公民參與更加堅韌.」,這樣的回應很四平八穩,卻也太過公式化,簡單來說就是缺乏溫度。
大罷免的話題已經在台灣延燒半年多,關於國會亂象其實也讓很多人開始思考:政府難道束手無策?政府是不是「失聲」了?
全民發言人時代
從公共關係與公眾溝通的角度看,政府本來就應該跟人民好好說話、說明政策與對策,結果多數時候卻選擇沉默或十分保守的澄清。
這很容易讓人民感到避重就輕甚至質疑執政能力。 當政府選擇對重要議題保持沉默、立場保守,不敢、或不想說清楚時,就會留下讓外界各自解讀的空間。承平時期有政治算計與考量,完全可理解,然後現今局勢並不適用。
其實這次罷免十分無情地揭開了這層更深的現實:當政府不吭聲,大家就會開始自己說。
這也是這些天還稅於民、超徵發錢梗圖滿天飛,網友們在網路上玩得很開心,甚至喊話執政黨文膽們快跟上。沒辦法,罷免也是人民不爽立委修惡法亂政發起、時事議題做梗圖也是大家的創意。而府院幕僚團隊呢?
這些事在在都令筆者捏把冷汗,彷彿政府已經沒什麼話語權。國會罷免案失敗,很多人說總統跛腳了,而個人認為更早之前「政府失聲」的現象才是造成如今跛腳的主因,甚至目前看來就是引起了政府的公關危機。
從去年開始的國會亂象,到罷免過程執政黨何時接手發聲並動用地方資源,再到投票結束後的發言應對。政府表現的各種不置可否貌似中立,其實是一種失聲的表現。
沉默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風險
台灣的公務體系發言文化,長年都處於高度避險狀態,為的就是避免捲入爭議、害怕政治風險。不過這種「風險管控式公關」早已無法應對目前朝野氛圍及大眾輿論節奏與情緒。
在這個農場標題橫行、流量驅動、語速聲量壓倒理性的時代,空白就是立場、沉默就是訊號、冷處理就是怯戰。
政府對於一連串的議題都採取低調策略像樹懶一樣,其實很容易令外界感到「誰都不想得罪」的父子騎驢鄉愿模式。
公共關係的首要原則就是:溝通不是要講贏,是要讓人「感受到被理解」,進而拉近關係。
如果政府的對外發言系統無法即時安撫焦慮、建立信任,那就等於在公關上自廢武功。這不是「中立」,而是「失聲」。
這次罷免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人民面對惡法不再等待官方說法與政府處理,直接社群串連公民團體動員,網路文字影音論述、與意見相左方輿論攻防戰...鋪天蓋地。
無論我們喜不喜歡這些聲音,但無法忽視的是:人人都可以是國家發言人,反正政府聲量有限。而政府這些消極態度一連串累積下來,非但沒做到輿情風險管控,反而成了更大的潛在性公關危機。
罷免案動搖了朝野的「話語權結構」
無論這次罷免案成不成功,其實都反映出社會上有一部分人已經對所謂的「代議政治語言」產生嚴重不信任。政黨再也無法壟斷話語權。所謂的政治人物,若只會在選舉造勢時「講人話」,平常卻陷入瘋狂的口無遮攔、生硬的官僚敘事,那麼這些政治人物和ChatGPT其實沒什麼兩樣。
在這場罷免攻防裡,其實可以看見台灣社會集體進入一種「語言重建期」。公眾人物開始在第一線面對公民質疑、民眾開始自己釐清和選擇自己想相信的資訊,而政府呢?陷入一種尷尬的靜音狀態。
身為一輩子工作脫離不了溝通力、同時也是公關危機處理者的筆者,從旁觀察必須說:這是一場系統性的「溝通崩壞與話語權重構」。
因為當你不說話時,別人就會代替你說。而那些聲音,你無法控制的內容。
這次罷免案告訴我們:在資訊爆炸、人人有話說的時代,政府如果繼續選擇立場保守與沉默,等著被取代的只是時間問題。 原本支持執政黨的民眾對於各項議題會不再有耐性,政府執政絕對需要民意作為後盾,民生需求也是大家最關心的事,用更貼近民眾的語言、用最快的速度溝通,是筆者認為不喪失民心最基礎且必要的應對。
政府的公關危機,其實不是發生在媒體上,而是發生在「人與人的溝通斷層」上。最可怕的不是被相左的意見攻擊,而是無聲的崩壞。現在這時代,要高調做事也要高調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