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任汶專欄:找戰犯是最廉價的反省
罷團選前晚會,沈伯洋與曹興誠一起做最後關頭的努力,可惜事與願違。鄒保祥攝

|即時

鄭任汶專欄:找戰犯是最廉價的反省

mirror-daily-logo

2025/07/31 06:45:00

攝影:

鄒保祥

在沉澱幾天後,因為大罷免結果不如預期,很多人忙著找戰犯,以示負責。有人說根本不該提出無差別大罷免應該精準罷免就好,有人說這是撕裂社會,有人直指賴清德團結十講壞事,有人說柯建銘策略錯誤,也有人說沈伯洋是民進黨之恥、極端疑神疑鬼。這些批評有來自民進黨內也有來自黨外,先暫時放下這些指控,此刻來回頭檢視那些提出大罷免的理由到底是對是錯?理由的正當性是否還存在?
這場大罷免運動的起始點是什麼?不就是糟糕立法、胡亂刪減預算、藍白政黨一味的親中嗎?不就是要懲罰連署造假以及那些與中共唱和的政黨嗎?再者,發起大罷免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不就是要讓我們有一個比較正常的國會嗎?不就是要抵禦中國的滲透嗎?這些不就是在替民進黨政府搬走執政道路上的大石頭嗎?
罷團是在野並不是執政黨,說白話,他們只是在替執政黨打工。他們沒有擁有任何的政治權力,絕大多數也沒有得到過執政資源。歷經半年多的努力,大罷免沒有大成功卻是大失敗,心理嚴重受挫,彼此安慰取暖之後,多數人都回到工作崗位,重新面對生活現實。
那執政黨呢?7月26日當晚賴清德總統發文說,「感謝公民力量,讓人民的公僕回到地方謙卑請託,讓被不合理刪凍的國家預算順利解凍。」我們也要感謝賴清德幫我們回憶,因為有這一場大罷免,24位(或以上)的國民黨立委重新站回街頭走入市場面對民眾,因為罷免壓力,也解凍了那些被在野黨聯手刪除或凍結的預算。
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執政黨政府得到預算解凍的好處,國民黨與民眾黨立委們囂張的氣焰也有所退縮,在0:24+1之後,因投票結果與原先預估差距太大,府院黨高層也坦承過度樂觀錯估形勢,然後,有些人就開始尋找戰犯,鎖定的目標就是當時最早的「倡議者」與最積極的「參與者」。這些批評先定義大罷免是公民自主運動(所以大罷免跟政黨完全無關?),失敗是因為抗中保台的策略操作過當(所以不該講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也不該說台灣內部被滲透嚴重?),因為發動無差別大罷免所以把中間選民往外推(罷團的中間選民屬性會比民進黨還要低?)。
而這半年來民進黨內有多少人是抱著「一分罷免,二分應付,七分發展」的心態?民進黨向來非常自豪的自省、自我批判能力呢?有些批評者急著找戰犯,卻忽視對執政黨本身的反省,所以目前賴卓體制毫無問題,運作完美也讓人看見未來嗎?那些惹出道德爭議的閣員都沒有對執政團隊形象造成傷害?大罷免的投票結果都沒有任何民意是反映當前執政黨行事作風有問題?再者,若按照目前那些找戰犯的思考邏輯,以後面對粗糙立法、胡亂刪減預算、親中賣台的發言與行動,只要在任期內,唯一選擇就只能靜待任期結束,坐以待斃直到下一屆改選。
要不要回想一下,從1990年野百合學運、2014年太陽花運動、2024年青鳥行動,哪一場不是衝破體制,衝撞既有秩序?再者,這場大罷免,如果沒有一階提案、二階連署,以及三階投票所累積形成的壓力,那立法院內的藍白黨團會解凍預算或撤回刪除預算案?
根據小笠原欣幸教授以及部分專家的評估,從這次罷免投票結果分析,擴充不少支持者還拉攏到抗中保台的板塊移動。分析大概是這樣,7月26日的投票,支持罷免者的比例較去年投給泛民進黨候選人的比例上升了2.2個百分點,以及,總統大選中賴清德的得票率為35.7%,而罷免同意票的比例為42.5%。這24個選區還是結構上泛藍大於泛綠的選區,只是最後反罷免力量的高度動員,催出藍白基本盤,讓局勢變成如此。
如此對比是有點簡略,政黨競爭一局歸一局,選戰結果不能這樣複製貼上。不過,還應該進一步問的是,反過來說,那支持罷免就等於就支持民進黨嗎?就等於未來會投給民進黨的立委參選人嗎?同樣的,支持罷免就等於2026年會支持民進黨推出的縣市長或縣市議員參選人嗎?就等於2028年會票投賴清德連任總統嗎?罷團不全是民進黨的側翼,他們這次站出來的主要動機根本就不是在捍衛民進黨的執政地位,更不應該承擔所有的究責
站著說話不腰疼,彎腰做事才是不簡單。選後,反共護台志工聯盟召集人曹興誠說得很客氣,他說「至於823 的罷免,我勸大家放下,讓民進黨去努力吧。那是藍綠對決的仗,我們打不起。那也是民進黨翻轉國會最後的機會,責任重大,我們也承擔不起」,以後有許多保家衛國的事可以做,「此刻不必為民進黨耗盡我們所有的能量。」從5月底那場曹興誠與林右昌不歡而散的會談,直到726投票結束,罷團與府院黨團隊之間的恩怨餘波盪漾,現在又冒出民進黨內外某些人直指大罷免策略錯誤,急著找戰犯,這也難怪曹興誠與許多罷團徹底失望。
所有選舉都是成敗論英雄,失敗也不一定是成功之母,但失敗後經常是從檢討別人開始。找戰犯是最廉價的反省,而且通常都是反省別人。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