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罷免投票對國際社會釋出的訊息
726罷免投票,傾向中國的立法委員大獲全勝,作者指出,這向國際媒體、政界人士與外交官傳達了「台灣人民傾向親近中國」的訊息。李智為攝

|即時

這場罷免投票對國際社會釋出的訊息

mirror-daily-logo

2025/08/01 06:45:00

攝影:

李智為

Phil Smith/路透社前亞洲金融總編,南太平洋總編,南亞總編,北亞總編。退休的台灣女婿
上週末在台灣舉行的罷免案結果,似乎向全世界釋出明確訊號。
傾向中國的立法委員在罷免案中大獲全勝,保住了立法院微弱的聯合多數。基本上,這向國際媒體、政界人士與外交官傳達出一個訊息:台灣人民傾向親近中國。
這個結果甚至有可能被解讀為,台灣或許願意接受如同香港般的模式,在北京統治之下生活。要記得,當初香港的主權移交,是由標榜民主的英國所促成的,這其中的諷刺不言而喻。看看現在的香港。
許多國際媒體的頭條也印證了這點,主軸幾乎都聚焦於這些親中立委如何保住席次,以及這對台灣政局的衝擊。
當然,台灣內部一定有人會不以為然地說:「哼,那些是外國媒體,他們不懂我們的狀況。」但如果我每聽到一次這種說法就能賺 100 美元,無論是在英國、日本、中國還是印度,我早已富可敵國。這種說法不僅天真且狹隘,完全缺乏國際視野。
觀感(perception)是一種極具影響力的力量,低估它的代價可能極高。政治人物常常依據媒體觀感或是認知來做決策;外交官雖然不見得如此,但他們也得說服這些政客,這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若有人認為台灣因與中國、日本有特殊歷史背景,就能自外於此種邏輯,那同樣是危險的想法。廣大對世界局勢、地緣政治不了解或不感興趣的人——台灣也不乏其人——對他們來說,台灣不過是一座擁有 2,300 萬人口的小島,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有半導體。台灣不是中東產油國,美國不會因經濟依賴而出兵協防——過去幾次中東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台灣無法與這類國際利益相提並論。

那麼,台積電能拯救台灣嗎?

雖然台積電對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它本身無法保護台灣免於中國威脅。隨著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承諾在美投資,台灣對全球的技術壟斷地位也將逐步削弱。台積電預計在美國投入1,000 億美元,設立三座先進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與一座研發中心。
將對國民黨的支持歸因於「對中國的恐懼」或許太過簡化,但若認為不惹怒中國就能讓其放棄對台野心,同樣是幼稚的想法。
在中國戰機幾乎天天繞台、海軍巡弋台海、軍方發出戰爭威脅的情況下,若仍認為「他們只是說說」,實在太過天真。今年稍早,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明白表示:「正告民進黨當局,早晚要來收了你們。」這難道是他們同意「維持現狀」的說法?
一如國民黨所爭取的中國配偶戶籍健保、降低台灣武裝防衛開支等政策,若以為這能換來和平,那我們又回到那個關鍵詞:天真。
請注意,幾乎沒有任何西方國家針對這些每日直接威脅台灣主權的行動發表評論嗎,國際舞台上也罕見對中國霸凌的直接譴責。坦白說,許多國家早已無暇關心這類霸凌行為。如果台灣自願接受,那就更是台灣人民的選擇,旁人無法干涉。
這也是我最擔心的。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當其他民主國家看到台灣人用選票支持親中政黨,他們會不會想:「既然他們自己都選擇靠近中國,我們為什麼還要幫他們?」尤其如果台灣的半導體優勢逐漸弱化,這樣的心態只會更為蔓延。
目前,台灣所有潛在友邦——無論是美國或歐洲——皆面臨龐大預算赤字。如果他們認為台灣人民自願選擇親中政黨,那正好有理由不再為「保衛台灣」編列預算。
更不用說,中國的潛在盟友多半有龐大經濟利益與中國綁在一起。川普若再次入主白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理念勢必高於保護「小小的台灣」,尤其若台灣看似主動親中。這一點,所有台灣選民都應該清楚。德國、法國、英國的情況也與美國相仿。
大罷免失望的民眾,鄒保祥攝
大罷免結果出爐後,許多支持罷免的民眾難掩失望的表情。鄒保祥攝
我曾任教的國立政治大學定期發布一份極為重要的民調,名為《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雖然我認為這名字不夠直接,應該改為《台灣民眾是否接受北京統治》。這個民調清楚呈現台灣選民心態的變化。
從 1994 年至今的趨勢圖可見,2018 年是關鍵轉折點。當時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大敗,被視為對蔡英文總統執政的不信任投票,原因不僅在對中政策,也涉及經濟、污染、勞動法與薪資等議題。這段期間民意劇烈變動,圖表一目了然。
支持「維持現狀,朝獨立方向前進」與「永久維持現狀」的比例大幅上升,而原本最高的「維持現狀,日後再決定」則明顯下滑。其他選項無顯著統計意義。
這顯示多數台灣人希望「永久維持現狀」,這個願望表面看似理想,但和平時代真的會降臨嗎?熟悉歐洲歷史的人應能理解我在暗指誰——否則你可以查查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與他的綏靖政策帶來什麼後果。這又回到了那個詞:天真。
我們也應質疑這次罷免行動中,有多少支持國民黨的選票,是出於對那筆所謂「現金發放」的期待。對那些因補助而投票的選民,我想說:請認真思考,在北京統治下的未來究竟會是什麼模樣。別忘了,中共可不是以「發錢給人民」聞名。
中國不可能就此善罷甘休,允許台灣繼續「維持現狀」。他們在戰略與恫嚇上已經投入太多。北京對現狀的不滿,不會因台灣選民的滿意而改變。除非民進黨停止對謊言與操弄的模糊妥協,否則上述的民意操作還會持續發酵。
明年是地方九合一選舉,這場選舉的重要性遠超過許多人想像。正如 2018 年的例子,地方選舉曾深刻改變台灣政局,2026 年也極可能是另一個轉捩點。民進黨當然清楚這點,問題是:他們會採取行動嗎?
任何一場戰鬥都有攻防,有進攻有反擊。在我看來,民進黨似乎經常選擇不反擊,或是反擊無力。雖說道德制高點很重要,但這套在政治上並不總是管用。繼續清高與溫和,只會輸掉戰鬥;而一旦失敗,台灣恐將成為下一個香港,成為中國的另一個戰利品。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