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動作,尤其是掃視時的精細變化,正是神經系統健康與否的寫照。這不是直覺,而是實在且可以量化的神經學事實。眼神,就是神經功能的外顯線索。
張家銘解釋,眼睛不只是接收世界的感官,也是大腦輸出指令的「終端」。當眼球移動出現微妙的延遲、偏差或錯誤,往往表示:背後那整套調控注意力、記憶、決策的大腦網絡,開始出現問題了。
掃視眼動是我們每秒都在做的事,只是大多數人不自覺。當我們想從螢幕左邊看向右邊,或從臉上掃過一個人的五官時,我們的眼睛就會做出這種快速、跳躍式的移動。別看它只是一個小動作,背後可是整個大腦從頂葉、額葉、基底核到腦幹與小腦齊心協力的結果。
張家銘說,這些眼睛裡微小又精密的動作,其實早就悄悄記錄下大腦的訊號變化。透過掃視眼動的測試,我們現在已經能夠比傳統的問卷評估,甚至比部分影像檢查更早一步,發現大腦開始退化的徵兆。像是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甚至只是輕微腦震盪,這些看似無聲無息的變化,其實都會在眼動裡留下痕跡。
留意4大「眼神異常」徵兆:
- 看東西常「掃過頭」或「跳過目標」
- 要花比較久的時間才能看清楚一行字
- 對突如其來的視覺刺激反應遲緩
- 頻繁眨眼或「對不到焦」
張家銘說,以上4點這些都有可能是額葉、大腦頂葉或基底核功能退化的早期訊號。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最近眼神開始變得渙散、看東西容易跳行、注意力變短暫,甚至眼動測試出現異常,別急著恐慌。這不代表疾病已經無法挽回,而是身體正在給我們「早知道」的機會可以從以下4點下手,為大腦補上保護傘: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能促進大腦血流、刺激神經連結。研究發現,運動對前額葉與海馬迴有明顯保護力。
- 營養補充:Omega-3脂肪酸(深海魚油)、抗氧化蔬果、多酚、B群與益生菌,都是近年來被研究證實對認知有益的營養來源。
- 睡眠與放鬆:睡得好,記憶才會整理得好。同時,減少慢性壓力,透過冥想、深呼吸、正念等方式幫助神經系統「降噪」。
- 大腦刺激訓練:挑戰自己每天做一件「不熟悉」的事,例如學一種語言、換用左手刷牙、玩邏輯遊戲,都能讓神經路徑重新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