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琳上月29日遭週刊報導,因猛爆性肝炎(急性肝衰竭)住院一度昏迷,後續又檢查出黃疸指數飆高導致腦水腫,昨日他透過臉書發聲,表示自己罹患「白血病」,因病情緊急已經住院治療,也將暫停演藝工作。沈玉琳表示,自己也將配合治療、專心養病,「期待不久的將來,能帶著笑容回到你們面前,繼續做我熱愛的事,過我喜歡的生活。」
對此,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蔡承宏受訪表示,白血病患者體內的白血球與癌細胞可能異常增多,導致血液如「塞車」一樣,影響氧氣運送,進一步造成心臟、肝臟、肺部功能損傷。
然而,大眾對於「猛爆性肝炎」印象大多來自B型肝炎,不過血癌病患血液積在肝臟,也可能引發「鬱血性肝臟損傷」,臨床上也有發現檢查出肝功能異常,進一步確認血癌的案例。
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訊指出,白血病是指人體的主要造血系統「骨髓」產生了癌化病變,導致不正常的白血球不斷的增生,逐漸的取代了骨髓內的正常造血細胞,當癌細胞佔據骨髓後,甚至會影響紅血球血小板的功能,可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8成患者為成年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好發於10歲以下兒童)、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50歲以上中老年人居多)。
白血病致病因素包含放射線、長期接觸化學藥劑、遺傳或基因突變、自體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成年型T細胞)等。然而,診斷白血病主要有3種方法:
- 血液常規檢查
白血球數目增高,可能增加到數10萬以上,且出現大量不成熟之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的數目可能會下降,血紅素也偏低。
- 周邊血液抹片
抹片結果呈現出許多髓芽細胞,這些細胞就不熟成的白血球。
- 骨髓穿刺切片檢查
通常抽取胸骨、骨盆腔處的腸骨脊,醫師會消毒皮膚後,注射局部麻醉劑,再以穿刺針穿過皮膚,並以特殊針頭鑽過骨頭,到達骨髓腔抽取少量骨髓血。
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急性白血病的症狀常有「貧血」、「發燒」及「出血」症狀,約有40%的病人會出現身體多處皮膚的紫斑、點狀出血或牙齦出血,其中也有部分患者經血不止或拔牙後流血不止,經送醫後發現有白血病者,但共通性及最早期的症狀可能是「全身倦怠」。此外,淋巴球性白血病會出現頸部淋巴腺腫大、脾臟腫大,兒童則易有骨痛,腿骨或胸骨的疼痛。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白血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大多患者都是在血液檢查後,發現有不正常且不成熟的白血球,才進一步確診白血病,其中「白血球數目過多加上不成熟的血芽細胞」,是診斷白血病最早且最有力的證據,後續的治療依急性慢性、以及淋巴或骨髓白血病有不同治療方式,不過大多都是化學治療(抗癌藥)為主。
蔡承宏表示,血癌患者治療因「基因型與染色體變化」決定「風險分級」,低風險者存活率可達70%,中等風險者若有適合的捐贈者,可考慮進行骨髓移植,目前55歲以上患者健保給付特定藥物,可降低復發機率,而高風險者存活率較低,建議及早進行骨髓移植,爭取存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