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指出,被蜜蜂叮咬主要分成3種反應,一是「非過敏性反應」,如被叮咬處出現刺痛、紅腫癢,多會在數個小時內緩解;第二是「毒性反應」,通常在被叮咬多次後,毒素累積所引起,包含水腫、倦怠感、嘔吐、腹瀉、頭痛、低血壓、抽筋、意識不清及急性腎衰竭,少數病人還會有延遲性反應,產生溶血反應、凝血異常、血小板減少、橫紋肌溶解、肝功能異常及瀰漫性血管內病變等症狀。
第三是「過敏反應」,因毒素中的物質過敏所引起,如蕁麻疹、血管水腫、上呼吸道水腫、氣喘、支氣管緊縮等等類似氣喘反應,嚴重恐引起低血壓、休克而死亡。
健保署提醒,為避免蜂螫,尤其在蜂群較多的9~11月,外出時避免使用化妝品、香水、髮膠,盡量穿深暗色貼身而不寬鬆的衣服,可有效減少遭蜜蜂攻擊咬傷的機會。此外,若發現被蜜蜂盯上,不要隨便亂動,觀察附近是否有蜂巢並靜靜離開,否則若被判定有敵意,將引來大群蜜蜂湧上攻擊。
健保署表示,若遭蜜蜂叮咬傷,可冰敷患部,服用抗過敏藥物、止痛藥物等,而在拔除具毒性的尾刺時,應以刀片鈍部或鑷子慢慢拔除,避免用手拔除,以免讓毒囊擠破導致感染。
此外,尤其「有被蜂螫病史」的人,即使被一隻螫到也可能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且通常在數分鐘內就會發生,最好能就近送醫,曾有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到易有蜂聚集的野外時,也建議隨身攜帶腎上腺素製劑,以免造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