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王至德在臉書發文指出,律師在結訓誓詞中提及社會正義、促進民主法治為使命等,看似熱血、正面形象,不過隨著律師錄取名額增加,原本6000名律師如今已超過1、2萬名律師,讓新進的律師找不到實習機會,甚至到律師事務所「付費實習」,薪資也從原本至少3萬元壓低到2.5萬元,就算是轉成受僱律師,也從6萬元被壓低到5萬元。
年輕律師不滿被壓榨的薪資,跳過受僱律師的磨練環節,直接獨立執業,不過迎面而來的是辦公室租金、律師會費等固定開支,且尚未建立足夠人脈,這些年輕律師只好各憑本事招攬案件,有些會提供免費諮詢拉客,有些接法扶案件平衡收支,有些則將頭腦動到社群平台上,於是「網紅律師」就大量出現在臉書、IG、Threads、YouTube上。
王至德指出,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下,律師的公益形象日漸式微,接著發展出「拉攏詐騙集團」也在預料之中。他進一步解釋,因薪資誘因,這些年輕律師開始洩漏羇押案件的資料給詐團,「起初檢察官還基於尊重,不太會法辦律師這種洩密行為,不過因為後來發現這種律師實在太多了,涉案的幾乎都是執業約3、4年以下的年輕律師」。
王至德分析,早期有詐騙集團拉攏律師,通常是希望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參與犯罪的核心部分,不過如今與詐團合作的律師從事「監控車手偵訊」或是「把偵查案件的卷宗資料盜出來給詐團使用」等邊緣工作,被詐團當作「用完即丟」、「可割可棄」的免洗律師,每個案件的抽成雖然只比法扶多1、2萬元,不過因為派的案件多,累積下的案件仍算可觀,也導致年輕律師頻頻涉入。
王至德感嘆,律師從公益神壇跌落到詐騙集團幫手,雖然能理解這些年輕律師的生存困境,但是「是因為不跟犯罪集團合作參與犯罪行為就已經活不下去了嗎?或是只是因為想過上理想中的美好生活而出賣了自己靈魂呢?到底是真的為了生存,還是其實只是為了想過爽日子呢?」,或許是個律師可以反問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