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天氣APP經常不準?中央氣象署揭「少關鍵1步」結果差很多…很多人都不知道
中央氣象署天氣預報有專業預報員的修正,因此更為準確。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即時

手機天氣APP經常不準?中央氣象署揭「少關鍵1步」結果差很多…很多人都不知道

mirror-daily-logo

2025/08/10 12:14:00

編輯:

古靜兒

目前大眾獲得天氣預報的管道,除了中央氣象署發布的官方預報,隨著智慧型手機、3C產品的普及,也有許多民眾習慣使用手機裡內建的天氣App,或手機自動提供的天氣資訊查看。不過就有民眾發現,手機內建的天氣App預報偶爾還是會不準確,而氣象署也解釋箇中差別!

手機內建的天氣App和官方的天氣預報差在哪?

中央氣象署指出,基本上由國家官方氣象單位發布的天氣預報資訊,會完整經過「人為解讀、修正」的階段,即經由專業預報員考量模型偏差、地域特性、參考過去經驗後加以修正。至於手機內建的天氣App或其他3C產品自動提供的天氣資訊,大多缺少人為修正,而是直接跳到最後的展示。
中央氣象署表示,這些天氣資料往往是手機品牌商、搜尋引擎或App營運商直接向國際氣象機構購買​「電腦模型計算後的原始輸出」或是「僅經過簡單加工處理和基本偏差修正後的模型資料」,這些資料通常沒有預報員根據經驗、考量地區差異進行細緻調整,就直接展示為預報資訊,若沒有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或概念,很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詮釋。
中央氣象署以颱風舉例,因電腦模式對於多天後的颱風模擬常常出現「一日數變」的狀況,如果單單跟著模式資料「看圖說故事」,每天的預測可能都不一樣。對此,中央氣象署直言,最簡單的方式是同時參考氣象署的預報,因為這些官方資訊不但結合了電腦模型與觀測資料,也經過專業預報員的分析、修正與整合。

中央氣象署發布的天氣預報步驟是什麼?

中央氣象署的天氣預報,是「觀測儀器資料收集」、「電腦模型計算」與「預報員人為解讀及修正」三方合作的成果,分成5個主要步驟:
一、觀測資料收集:從地面、海上、空中收集大氣的資訊。
二、電腦模型運算:用超級電腦模擬未來天氣狀況。
三、加工與偏差校正:針對模型常見偏差進行修正。
四、預報員修正:根據地形、天氣經驗等進一步人工調整。
五、轉譯與展示:轉成我們常見的天氣圖、氣溫、降雨機率等資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