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鼓濕地淹水多日 凸顯台灣地方治理的病灶
丹娜絲颱風來襲,經過一個半月,嘉義鰲鼓濕地與周邊農地依舊泡在水中,數以萬計豬隻死亡,圖為7月底翁章梁縣長前往災區勘災。圖翁章梁臉書

|即時

鰲鼓濕地淹水多日 凸顯台灣地方治理的病灶

mirror-daily-logo

2025/08/25 06:10:00

曾聰智/退休工程師
上下游记者林吉洋在他的8/21的報導中指出,丹娜絲颱風至今己一個半月,但嘉義鰲鼓濕地與周邊農地依舊泡在水中,數以萬計豬隻死亡,地方民生與環境蒙受巨大損失。
看來這場災難,不只是氣候極端與地勢低窪的自然結果,可能也是台灣長年積累的治理病灶的縮影。
鰲鼓屬於海埔新生地,地勢低窪、地層下陷又緊鄰海堤,加上暴雨量遠超過抽水能力、水門受潮汐限制,洪水降臨時,難以自然排出,這是事實,但地區停電,一週後才恢復供電與抽水,積水早已成災。
這些自然空間與工程設計的限制,顯然讓鰲鼓,或類似鰲鼓的濕地,在天災下就露出幾乎毫無韌性的原型。
但救災為何如此無力?個人觀察,可能和下列幾點人為因素有關。
1. 多頭管轄、責任切割:鰲鼓濕地由林務署、雲嘉南風景管理處、台糖三方管理,卻無統一應變指揮。
2. 資源調度遲緩:台糖豬場改建、缺乏空間人力,搬遷救援速度趕不上水淹速度。
3. 僅能事後補救:動用抽水機、屍體清理、消毒等。
結果是,看似「有動作」,但少有存在一個快速又有效的整合性指揮系統的圖像,「有為」,似乎離這事件的處理有點距離。
但這是鰲鼓的單一問題嗎?或者它也是台灣整體公共治理的縮影?
鰲鼓濕地交通部觀光署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官網_2025-08-22.jpg
鰲鼓濕地原為台糖公司在東石的農場,地層下陷加上海水入侵地下水層,每逢颱風很容易淹水釀成災害。圖/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在威權時代,政府能快速動員,但犧牲了人權與自由;而在民主時代,自由獲得了保障,但公共責任與行政整合力似乎有所不足,自由、人權,若缺乏公共責任,就會滑向自私。台灣長期少了「公共道德教育」,人們重視個人權益,但少有「社會契約」的自覺。
就這樣,我們習慣了「政府慢半拍、切割責任」,也習慣了「人民忍耐、無奈面對」。事故後政府與社會的檢討往往無法連結,政府維持慣性,社會則默默承受下一次災難。這正是令人嘆息、甚至想放棄的地方。
當然,放棄絶不是選項,但出路何在?個人以為,也許至少有三個層次可以思考:
其一、我們能否強化跨部門的整合機制,讓常設的應變機構具有更高的行政效力,以便整合各部門權責,達到臨危不亂,災難來臨時能發揮令人讚賞的統御指揮。
其二、公民教育是否也要強調社會責任、防災意識,建立公共責任文化?我們要培養的是「追責文化」,而非「容忍文化」。
其三、考量彰顯「如何正確對待各種公眾事故」的社會心態,總是要把危機轉化為凝聚力。比如,視災難不是單純的天災,而是喚醒公共責任的契機。而領導者應該把事件升格為「全民反思與行動」的轉折點,而不只是做危機公關。
鰲鼓的淹水,提醒我們,如果沒有公共責任的整合與行動,下一次災難仍會一樣上演。
台灣真正的挑戰,不是能不能抽得快一點水,而是能不能建構一個「敢於負責、能夠整合」的政府,以及一個「懂得追責、不再忍耐」的社會。
也許我們可以把一次災難變成全民治理升級的起點,形成「快速動員、透明問責、在地韌性」的常態能力。
這,可能才是走出困局的最佳途徑。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