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長壽是不少人渴望達到的目標,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分享哈佛大學研究,內容指出能讓人最幸福、健康、活得久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取決於有沒有「穩定又親密的關係」。

「你有多久沒感到真正快樂了?」,劉博仁今(7)日在臉書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常一邊滑手機、一邊工作、一邊擔心未來,但心裡卻總覺得少了什麼,不過快樂並不是「等有錢、等升職、等退休」才會來,而是可以從現在慢慢培養。
劉博仁提到,心理學研究表示快樂並不是靠運氣,而是與5個關鍵因素有關,包含「要有好的人際關係」、「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活在當下」、「每天感謝一點點」、「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只要透過每天練習,幸福感就會悄悄回來。
劉博仁分享,哈佛大學長達85年的研究指出,讓人最幸福、健康、活得久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有沒有穩定又親密的關係」,在家人、伴侶、朋友中,只要有一個人能讓你傾訴或依靠,心就會比較安穩。接著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快樂不只是追求快感,而是來自貢獻與意義,日常看似平凡的事都可能帶來深層的滿足感。
第三是「活在當下」,很多時候並不是不快樂,而是「心跑得太遠」,試著放慢腳步,像是好好吃一餐、靜靜散個步,專心感受眼前的事物會發現快樂就在身邊。然後學會「每天感謝一點點」,有研究顯示,每天寫下「3件讓你感激的事」,就能提升幸福感,身邊的所有事都值得記錄下來。最後則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飲食作息正常搭配運動,千萬不要熬夜,身體舒暢心情自然就跟著好。
劉博仁也表示,快樂不是等待未來可以滿足的事情,而是每天一點點累積平凡的快樂,其實就在現在的每個選擇裡,「從今天起多笑一次、多關心一個人、多做一件讓自己安心的事,就是向快樂靠近了一步。」
據聯合國「世界快樂報告」資料顯示,2025年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為芬蘭,原因與穩定的社會結構和高福利制度相關,導致民眾在生活上感到滿意。其中,台灣排名第27名,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3,僅次以色列(第8)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第21),可能與穩定的醫療制度、民主自由度等原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