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上下晃後才收到警報?
地震測報中心科長李伊婷表示,這起地震是由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互相碰撞的隱沒帶引發,由於震央深度較深,震度相對較小,台北信義區則是因為土壤鬆軟而產生「場址效應」,比其他地區感受更明顯。
至於民眾先感受到「上下搖」才收到國家級警報一事,李伊婷表也解釋,這是因為地震波傳遞與深度位置所致,地震測站監測到地震後就會立刻分析,而這次花費約19秒就已完成分析,但因昨晚地震的震央距離主要都會區較近,加上震波速度破快,才出現「地震波已到達但警報仍在發送」的盲區。
什麼是場址效應?
場址效應(Site Effect)指的是地震波在傳遞到地表時,因各地「地盤」的軟硬程度不同,導致地震波的震幅、持續時間被放大,進而影響該地所在民眾感受到的地震強度。
一般來說,堅硬的岩盤地質不易產生放大效應,但鬆軟的沖積層則會顯著放大地震波,使搖晃感更強、持續時間更長。
不排除還有餘震、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則表示,這起地震屬於獨立事件,由於深層地震能量幾乎垂直向上傳遞,因此北部地區感受較為明顯。吳健富也提醒,雖然深層地震餘震較少,但未來3天仍不排除會有規模5至5.5的餘震,呼籲民眾應保持警覺。
此外,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這次地震釋放能量約相當於「半顆廣島原子彈」,所幸震源深度達112公里,大大減輕了可能的災害,因若是淺層地震,北部恐將出現更嚴重的災情。
郭鎧紋分析,台灣過去平均1年約有3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但近年頻率已有增加趨勢,而且自從今(2025)年3月底的緬甸規模7.7強震後,全球已發生超過94起規模6以上地震,顯示全球正進入地震活躍期,他為此預估未來規模8以上的地震恐將更頻繁,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