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周(9/1)主持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25次會議,會議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習近平在上合組織峰會上表示,在今年將向成員國提供人民幣20億元(約新台幣86億元)的無償援助,以及未來3年對銀行聯合體成員行新增發放100億元人民幣貸款。同時,習近平也並表示將盡快設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開發銀行的結算貨幣將為人民幣,這樣的做法也被認為是中國想要結合其他國家來對抗美元,甚至取代美元,但是,上述說法的可能性是否存在,不無疑問。
評估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的可行性可借鏡亞投行經驗
中國政府藉由結合其他開發中國家或低度開發國家來擴張其影響力的做法已有軌跡可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法即是「一帶一路」計畫。習近平在2013年9月與10二月在訪問哈薩克及印尼時提出一帶一路計畫,針對國際貨幣基金( IMF )、世界銀行 ( IBRD ) 及亞洲開發銀行( ADB )等國際組織無法承做的業務,其提出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與「一帶一路」計畫構想。
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計畫的當下,包含英國在內的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均響應加入,然而,隨著中國在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完成後,這些國家也因為無法償還中國貸款而必須要將重要港口租給中國使用,例如,斯里蘭卡的赫班托達港(Hambantota International Port),許多國家也紛紛退出一帶一路計畫,例如菲律賓、義大利、巴拿馬與愛沙尼亞等國。澳洲政府在2021年也宣布,取消維多利亞省與中國簽定的「一帶一路」協議。
金融影響力與產業的生產力是相互影響的
在中國經濟發展快速的過去,許多國家可能對於中國經濟的期待而加入一帶一路計畫,但是,隨著中國通貨緊縮與生產過剩的問題持續惡化,中國政府使用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也無法刺激持續衰退的經濟。此時,習近平若要無償援助上合組織的成員國,對這些被援助國自然不會是壞事,但是,若是以這些成員國的土地面積、人口或經濟的加總數字,來做為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可以與美國抗衡的理由,實太過樂觀。
這是因為,一國貨幣影響力需要有產業競爭力的支持,換言之,當產業生產力與競爭力降低時,金融的需求也會降低。如同新加坡總理在面對對等關稅時所指出的,當對等關稅讓全球貿易往來降低時,全球對於新加坡金融服務的需求也會降低,故新加坡也會受到傷害。因此,在評估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的未來性時,不應忽略中國與其他參與國經濟成長的未來趨勢。
就美元與人民幣對抗而言,自中國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以來,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人民幣要對抗美元地位的問題持續受到國際的關注。根據IMF在2025年第一季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組成」(COFER)數據顯示,前四名外匯儲備貨幣分別為,美元(57.74%)、歐元(20.6%)、英鎊(5.19%)、日圓(5.15%),人民幣的占比為2.12%,由上述數據可以知道,目前並未看見人民幣取代美元的可能性。隨著中國經濟持續衰退,各國與中國貿易往來逐漸減少,外國廠商與消費者對於人民幣的需求也會降低,進而減少以人民幣做為外匯儲備貨幣的需求。因此,當我們在討論人民幣與美元對抗的問題時,若忽略兩國經濟的發展差距而僅聚焦在新組織的成立,則會高估人民幣的重要性。
最後,在美國對其他國家加徵關稅之際,各國政府仍需要努力與美國達成協議,但中國卻是以無償援助來吸引其他國家加入其聯盟,美國經濟實力遠高於中國的現況,應已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