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正/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當台積電這艘全球半導體霸主的巨輪,若有一天不再聽命於美國,而是選擇將市場與技術力量投注到「紅色供應鏈」——這會是科技史上最震撼的轉折。美國長期將台積電視為國家安全的延伸,把晶片工廠當成戰略武器。但如果台積電拒絕川普政府的要求,不願在美國擴大投資、也不會將研發重心遷出台灣,結果會是什麼?
美國會袖手旁觀嗎?還是會像對付華為一樣,動用全套經濟、科技與外交手段,將台積電一步步推向險境?而在這場壓力測試下,台積電若選擇「倒向紅色供應鏈」,中國市場能否真的彌補美國市場的流失?還是反而讓台積電的全球龍頭地位徹底動搖?
這是一場關於科技、地緣政治與企業存亡的推理實驗,也是一個可能寫入歷史的虛擬劇本。
假設一個場景:川普政府重返白宮後,要求台積電將大部分2奈米的產能放在美國,並把研發重心移到美國;台積電拒絕,並選擇將市場與供應鏈往中國靠攏。這樣的抉擇,會帶來什麼後果?
這不是空穴來風的假設,而是基於當前全球科技競爭現實的推理,甚至也是一些親中立委的滿心期待!
美國的籌碼:生產技術與需求市場的雙重控制
首先必須認清,台積電雖然是全球晶圓代工龍頭,但它的生命線幾乎掌握在美國手裡。最重要的原因可分成下列三方面來加以說明:
一、製程技術:台積電的先進製程進度雖然領先,但背後大量依賴美國的EDA(電子設計自動)軟體、荷蘭的EUV(極紫外線光罩)設備、日本的光阻與特殊氣體。只要美方下令,這些供應可以隨時中斷。
二、市場結構:台積電營收七成來自北美,Apple 與 NVIDIA 兩家就占了四成。沒有這些客戶,台積電的高毛利神話將瞬間瓦解。
三、先例可循:美國曾用「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斷掉華為的晶片供應,證明華府有能力,也有意願對任何企業祭出「審核買賣」的權力。
換言之,台積電若違逆美國,代價將極為慘烈。
美國的反紅措施:一場循序漸進的封鎖
假如台積電真的選擇與美國對抗,美方的手段應該不會一步到位,很可能是「逐級升溫」,確保台積電無路可退。不過,以川普喜歡採取高壓式震懾對手的作風,也有可能大聲恐嚇台積電,將以組合拳的制裁方式一次到位。但是,川普的目的還是逼迫台積電讓步,而非真的要摧毀台積電。
一、短期(0–3個月):資金與採購壓力,包括撤回補助與貸款、政府採購排除台積電晶片、對含台積電晶片的產品加徵懲罰性關稅。估計北美營收將因此下跌 5–10%。
二、中期(1–6 個月):技術卡脖子,包括限制設備與 EDA (電子設計自動)軟體出口到台積電。禁止美籍工程師支援台積電。施壓荷日荷同步限制 ASML、TEL 等設備廠商的維保。 先進產能稼動率(生產設備使用效率指標)下降。估計營收將下修 8–12%。
三、一年內(3–12 個月):擴張FDPR (外國直接產品規則) 的規定,包括要求所有使用美系技術製造的晶片出口需經美國許可。Apple、NVIDIA 等大客戶被迫轉單 Intel、Samsung。高毛利訂單流失,營收估計再減 10–15%。
四、一年後:金融與次級制裁,包括提高台積電ADR(美國股權存託憑證)規範,增加融資成本。要求第三國客戶「選邊站」。營收將下修20–30%,毛利率全面惡化。
這將是一場「拖垮而非摧毀」的戰爭,美國目的不是讓台積電消失,而是逼它屈服。
四大脆弱環節:台積電被全面卡脖子
即使台積電在美國的生產成本至少高了三、四成,也無法複制台灣晶片高效率生產的生態圈,但也不能不去遵照川普的意志到美國設廠,因為美國的手段可以同時在四個關鍵環節發力,緊緊卡住台積電的脖子:(1)專利與技術:限制 EDA (電子設計自動)的軟體授權,讓設計無法 Tape-out (完成設計)。(2)設備:斷絕 ASML 與美系設備的維保,讓產線良率下降。(3)材料:限制 EUV (極紫外線光罩)光阻與特殊氣體出口,降低稼動率(設備使用效率的指標)。(4)客戶:逼迫 Apple、NVIDIA 分散訂單,切斷台積電的現金流。
這四道鎖鏈若同時收緊,台積電營收恐怕瞬間至少下修30%以上,同時也會拖慢生產放率以及技術進步的節奏。
「親中」能取代「美國市場」嗎?
答案幾乎是「不可能」,因為(1)法規紅線:美國禁令已經使先進製程出口中國難上加難,台積電若轉向紅鏈,恐直接遭遇華為式封鎖。(2)供應短板:中國缺乏 EUV(極紫外線光罩)、先進 EDA (電子設計自動)軟體與光阻,難以支撐 2 奈米量產。(3)紅色市場需求不足:中國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成熟製程,單位利潤低,完全無法取代Apple與NVIDIA。
因此,「親中投紅」並不是出路,而是死胡同。更重要的是台積電的技術就被注定停在2奈米的製程,而不可能再進步了!
台積電的龍頭地位:穩還是不穩?
台積電一直配合美國的政策要求,只要美國政府不再出現過多的不合理要求,台積電就能穩坐晶片產業的龍頭地位。如果衝突只是有限度的,台積電憑藉製程領先仍能維持龍頭,但毛利與資本效率勢必下降。
但若對撞全面升級,美國不僅會動用「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就像美國對付中國的「華為」一樣,還會拉攏盟友斷供,並迫使大客戶轉單,那麼台積電的龍頭地位恐怕難以保住。Intel 與 Samsung 將在美國政策護航下加速追趕,台積電將淪為「技術領先,但市佔率低落」的企業。
台積電的出路:有限妥協,區域分工
在這樣的博弈下,台積電真正的出路只有一條:有限妥協。(1)把部分 2 奈米產能留在美國,換取政策空間。(2)加強與荷日德的合作,降低單一依賴風險。(3)與 Apple、NVIDIA 簽訂長約,用先進封裝把客戶綁緊。(4)在日本、歐洲部署成熟製程,讓台灣本土則專注研發與尖端製程。
這樣的策略,雖然不是最佳選擇,但卻是唯一能維持龍頭的選擇。
結語:反美、投紅,皆是自毀之路
台積電一旦拒絕美國的戰略要求,並選擇靠向紅鏈,不僅無法找到替代市場,反而會遭遇結構性的營收衰退、技術受阻與市佔下滑。
台積電若是反美投紅,紅鏈卻無力承接,美國卻能步步緊逼。投紅最終的結果不是「兩邊通吃」,而是「兩邊皆失」。台積電不是沒有選擇,但選擇的範圍,早已被地緣政治的鐵籠鎖死。
這場角力,不只是台積電的困境,更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是否會徹底分裂為「美系」與「紅鏈」的歷史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