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體壇正式進入由體育運動員直接主其事的時代,9月9日國民體育日,運動部選在這一天正式揭牌,首任部長是奧運羽球金牌李洋。典禮上,賴清德總統與卓榮泰院長都說,「運動部部長萬事起頭難,但再難也不會比拿奧運金牌難。」卸下球鞋換上皮鞋、離開球場進入官場,運動員到底可以走多久?其實跟得過幾面金牌或幾場勝投無關,關鍵在於運動員轉職的適應能力,以及行政體制對此人事安排的回應。
「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對於外界擔憂行政資歷不夠,李洋說這是必須快速學習的挑戰;前兄弟象投手陳義信也出任原民會副主委,陳義信則說,未來將結合運動專業與跨部會資源,為原住民族青年與運動發展補強相關工作,期盼帶動原住民族運動與福利提升。李洋算是半職業運動員,陳義信則是職業運動員,兩位都戰戰兢兢地接下新職位,他們曾以運動作為一生的志業,從政並非既有的人生規劃,但要把政治作為一種志業,跟在球場上把球技變成魅力,那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運作邏輯。
體育運動員從政的前例,許多國家都有此經驗,就以球迷遍布最廣的足球為例,例如:烏克蘭足球員核彈頭Shevchenko、賴比瑞亞足球先生George Weah、巴西足球傳奇Pelé(比利)等。其中,Shevchenko投入2012年的烏克蘭國會選舉失利,之後返回足壇,George Weah參與2005年、2017年二次的賴比瑞亞總統選舉,第二次才勝選,擔任一任總統後,連任失敗。
其中,擔任體育部長的是球王比利。1995年,比利接受卡多索(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總統任命,擔任3年的體育部長,卡多索是知名左派政治經濟學家,是依賴理論的重要倡議者,不過,無法擺脫左派執政後右轉的宿命,遭遇到許多批評。據媒體報導,比利推動許多保障職業球員的制度,讓職業運動更上軌道,制度更加公開透明。比利盡量保持政治上的獨立,不偏左也不偏右,致力在建立對運動員有利的制度。
運動員進入政治領域,大展身手、實踐鴻鵠之志,注入不同思維,絕對是好事。這在台灣並非沒有前例,紀政、洪濬哲、黃平洋、陳義信、鄭志龍、錢薇娟、趙士強等知名運動員或球星都曾以不同姿態與位置,掛著不同政黨的旗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獲得不少的成就,但也有人鎩羽而歸,最後離開球場也離開官場。
台灣首次成立體育部,賴卓體制選擇相當有亮點的起手式,就職當天,李洋提出6大面向的施政方向,包括:落實全民運動、整合競技運動結構與制度、提升台灣舉辦國際大型賽會的能力與能見度、促進運動產業的商業發展、實踐永續與多元價值、投入青少年與基層人才培育等。或許這些只是大方面,內容不夠具體,但沒有觸及當前體育環境實際遭遇到的問題。
若以職棒、職籃為例,雖然職業運動是民間組織,但體育部負有健全體制與協助之責。去年十二強棒球賽奪冠後,職棒受到鼓舞,再創巔峰,雖然職業運動就是「消費性休閒娛樂」產業,但啦啦隊聲量總是壓過球賽本身,「本質球迷」的流失,以及各球場的設備改善,似乎短期內也沒有解決之道。在職籃方面,P. LEAGUE+ (PLG) 和TPBL等兩大聯盟,以台灣的籃球市場、實力與球迷數量,到底應該適合多大的職業籃球規模?對於職籃球員的培育與操守要求,在制度上該給予怎樣的規範與制約?
再者,長年沉痾難解的各體育單項協會,這些協會接受國家補助,保有過去統合主義由上而下進行管理的慣性,卻又擁有多元主義的民間自主性;協會掌管單項運動的發展重責大任,但又遭到特定人士的長期把持,欠缺外部的監督,問題叢生。不管藍綠誰執政,幾乎都無法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多年積弊急需新任部長展開革新計畫。
李洋出身自羽球運動,那是單打獨鬥的競技,頂多就是雙打的兩人合作,場上並不是團隊競賽,個人能力幾乎決定比賽99%的勝負。部長一職,絕非個人球技精湛就可以完成奪金任務,勝負並不是只要擊敗球網對面對手就好,而是必須跟「隊友」、「教練」密切合作,深入了解各項運動所遭遇的發展困境,各司其職,深度分工,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賴清德總統說「要用運動壯大台灣」,那真的是超高標準的偉大目標。在當前台灣體育環境中,體育部長切記要避免治絲益棼,其實只要健全各項運動環境、建立對運動員與運動迷有利的制度、確保運動績優生良善的學習與成長環境、防止各單項運動協會的腐敗僵化等。先把這些基本功夫做好,才能讓台灣的體育環境越來越優化,面對相關問題的難度與成就,或許堪比拿到奧運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