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橋的興建計畫最早可追溯至27年前,期間曾因工程可能影響紅樹林保護區自然生態,因此交通部在90年時將淡江大橋計畫暫緩,但隨著區域交通需求日益增加,計畫於2014年獲得核定。
這座橋樑的設計由國際知名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 團隊設計,採用了單塔不對稱斜張橋設計,橋塔外觀融入了雲門舞集舞者雙手向上及觀音山的意象,同時考量到淡水夕照的美景設計,讓交通橋樑同時成為觀景地標之一。
淡江大橋除了外觀獨特設計,同時具備耐震結構性能,依據「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進行地震反應譜與地震歷時分析外,並納入工址附近50公里半徑範圍內斷層震源參數及實際紀錄地震資料進行「場址地震危害度分析」,以最大地震情況下做為橋梁耐震設計之目標。
橋梁結構系統工程師透過調整結構載重分佈,並於適當位置設置HFR、FVD阻尼器及摩擦單擺支承等多項隔減震設施,可有效控制橋梁振動頻率、抵抗7級以上劇震,成全台首座擁有阻尼器的橋樑,保障行車安全。
淡江大橋的建設過程可謂一波三折,面臨多達7次流標、新冠疫情、缺工、烏俄戰爭等多重挑戰,也因工程技術複雜、機具獲得不易及營建物價上漲等需求調整,整體總經費由154.3億元上修至230.38億元,共計增加76.08億元。
儘管如此,工程團隊仍在持續推進,據中央社報導,交通部公路局北區公路新建工程分局第三工務段長鄭閔中指出,在9月16日合龍儀式後,施工單位至少還有6項工作需要進行,包括橋面鋪面、安裝景觀燈柱、裝設橋面護欄、隔音牆與防風柵,斜索也需重新施拉、檢核、拆除塔吊,最後才能進行橋梁載重試驗,並且強調「必須按部就班、急不得,以確保整座橋結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