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寧/作家,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2009年,陳文成基金會曾發起一個徵稿活動:〈我的31歲〉,那是為了紀念陳文成博士──一位在街頭為人權奔走、積極募款聲援民主運動的數學家,他被警備總部帶走後以一具冰冷屍體的姿態,陳屍在台大校園草坪,生命永遠停在31歲。對許多受邀寫稿的朋友包含筆者來說,自己的31歲顯得蒼白──不過是柴米油鹽、職場升遷、戀愛瑣碎,哪能與他燃燒而短促的生命相提並論。
上週,美國也經歷了類似的震撼。年僅31歲的Turning Point USA創辦人Charlie Kirk,在猶他州大學演講時,遭一名22歲嫌犯自屋頂開槍射擊當場身亡。他的年紀,比耶穌在世的日子還年輕兩歲半。
1. Kirk把教堂裡的話,搬到校園去講
如果回顧Kirk在社群裡流傳的經典內容,與其說Kirk是典型意義上的「右派大將」,不如說他是美國文化中最經典的「家庭青年」,他把某些教堂尚且不明說的話,直接搬到校園講,在21世紀已過1/4的現在,需要的一種近乎「異端」的勇氣。
例如 :談戀愛要由男生付帳;男人若想成家,就別同時幻想財富自由;拒絕將同性教育納入校園;強調父親角色不可取代;在墮胎、同性戀、跨性別議題上,堅持保守教會的立場。
批評者則說他喜歡辯論勝過溝通,他把傳福音和政治辯論融合為一,聖經中許多巧妙的論證,被他搬到公共舞台,在這幾年美國激烈的文化戰場上,這種一招見效的方式,確實擁有驚人的動員力。也因此,他的死亡,不僅是一場單純的刑案,更是撼動美國世代政治的地震。
2.台灣不需簡單投射美國的左右/宗教戰爭
這幾天在台灣輿論場上,有人將此案理解為「左派極端的暴力」,也有人解讀為「右派在亞洲振興的契機」,但事實上,台灣既不是一神信仰社會,也沒有經歷西方那種世俗化與政教合一的長期角力。我們的社會宗教底色,更偏向多元民間信仰,美國有的道德標準我們沒有,我們有的社會空間美國也沒有。
近年社會運動的發展,更彰顯這種差異。同婚合法化後,同志議題的共識逐漸成形;女性權益也透過轉型正義與制度改革獲得新位置。今年嘉義「諸羅部屋」在中元推出「彩虹普渡」,首次以男性、女性與非二元性別亡魂為祭祀對象,象徵「眾生平等皆享香火」。這是台灣宗教文化的獨特創造力。與其追隨美國左右之爭,不如珍惜並深化這樣的文化韌性。
另一方面,雖然台灣基督徒僅佔約5%,但在Kirk事件後,台灣教會領袖也沒有公開悼念這位年輕基督徒,就顯得有點可惜,畢竟這也是可以凸顯台灣多元社會的一個機會。
3.在美台灣人需開始思考工作生活定位
對旅美的台灣人社群來說,這些新聞總是格外刺痛。2022年,加州爾灣台灣人長老教會槍擊案,一名台裔醫師為保護會眾而英勇犧牲。這段傷痛至今未散,Kirk遇害的新聞,又讓許多人心頭一震。暴力原來並未因為我們身處「自由之地」而絕跡。
這次Kirk事件也讓西岸科技廊帶感受到餘震。微軟一名員工因對Kirk之死發表負面言論,被公司火速解雇。微軟強調:「任何對暴力的歡呼皆不可接受,這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這是對所有在美科技業奮鬥的台灣人的提醒──在大公司保護傘下,言行同樣要符合比台灣更嚴格的檢視標準。
對正要前往亞利桑那、德州投資創業工作的台灣人來說,美國夢的定義也許正在改變。過去,美國夢意味著安逸生活與寬闊舞台;如今,它還多了一層「超高道德標準」,甚至是一種「讓美國停止墮落」的共同使命。移民與投資者是否願意加入這場文化戰爭,這不是抽象辯論,而會在未來的具體抉擇中顯現。
4.台灣官方與公共部門不能裝傻
面對影響力和後座力如此巨大的公共事件,如此與美國往來密切的台灣政府、企業、文化界,乃至英文媒體,更不能保持沉默。若不及時回應,恐落入「一不小心就裝傻」的危險。然而觀察這幾天的反應,普遍顯得緩慢,甚至缺乏清晰立場。
我們需要釐清三點:第一,美國社會確實失去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青年領袖,這本身值得哀悼;第二,任何極端分子或集團訴諸暴力,無論立場,都必須予以譴責;第三,Kirk在生前受訪時曾說,希望世人記住的不是爭辯與標籤,而是「我對信仰的勇敢」──這份勇氣,即便我們不同意他的宗教與政治理念,也應得到尊重。
在美國社會哀悼的時刻,台灣的同理與聲援,就是最務實的外交語言。 從陳文成到Charlie Kirk,歷史不斷提醒我們:個體生命的終結,往往改變整個世代的政治格局。台灣人身處兩種文化交錯的縫隙,更要清楚認識自身與盟友的差異,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投射。哀悼他國的傷痛,不是為了迎合,而是為了共同守護普世價值。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中,不至於一不小心裝傻,而是真正展現作為朋友、夥伴、盟邦的誠意與自覺。
(本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原標題為:青年殞落美國痛苦時刻,台灣不能「一不小心就裝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