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琪/《鏡電視》外部公評人
在 AI 假訊息鋪天蓋地的時代,新聞不再只是「報導事件」的產品,而是「提供確定感」的公共服務。若能抓住這個契機,新聞業不僅能守住公共責任,還可能在信任的沙漠裡,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2025年6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Filipe Campante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Ruben Durante、卡內基梅隆大學的Ananya Sen,以及德國《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簡稱SZ)資料科學家 Felix Hagemeister 在他們的跨國研究中,做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實驗:在 AI 生成假訊息逐漸充斥的網路環境裡,讀者會如何看待可信的新聞來源?這項研究不只提供了行為數據,還為新聞業本身提出了意外的啟示。
一場來自德國的「真假考驗」
在這項實驗中,研究者觀察了兩組對象:SZ 網站訪客與 SZ 訂閱者。大約有 1% 的網站訪客會看到跳出的視窗,邀請他們參加一個圖片小測驗;而訂閱者則收到附有測驗連結的電子郵件。參與者先被詢問對新聞與社群平台的信任程度,接著會看到三組圖片,受測者必須判斷哪些是 AI 生成的。(控制組則僅觀看三組未經處理的原始照片。)
看似簡單的問答,其實是研究者在檢驗資訊污染下的「認知困境」。
令人不安卻合理的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幾乎沒人能精準辨識真假,僅 2% 全部答對,而 36% 竟然全部答錯。
在這樣的挫敗感之後,讀者對可信新聞來源的依賴反而增加。《南德日報》的網站每日訪問量提升約 2.5%,訂閱者流失率則下降約三分之一。
對那些覺得題目「很難」的受試者,行為改變更明顯,訪問增幅超過 4%。
實驗效果在「對 AI 識讀知識較少」的人群中特別突出,他們更容易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個可靠的資訊錨點。
換句話說,當人們親身體驗到「無法信任眼睛」時,對專業新聞的依賴度反而上升。
台灣媒體該讀出的訊息
對台灣新聞業而言,這項研究是一記警鐘,同時也是潛在的機會。
它顯示信任不是天賦,而是稀缺資源。在資訊混亂的年代,媒體的價值不再只是「報導事件」,而是成為讀者判斷真假時的「最後防線」。台灣新聞長期受到「即時新聞」與「標題黨」文化侵蝕,若再加上 AI 假訊息的攻勢,信任赤字只會擴大。這提醒媒體,必須有意識地經營「可信度」這個資產。
「看門人」角色要更透明化
過去台灣媒體習慣將查證、審稿視為內部作業,鮮少向讀者展示過程。但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在讀者困惑的時代,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相信你」,還要「看到你如何查證」。若能公開說明驗證方法,甚至與讀者一起做「真假測驗」,媒體的可信度會更具體。
資訊素養教育與媒體互動
德國實驗用了一個小小的 quiz,就讓讀者重新感受資訊焦慮與媒體價值。台灣媒體其實也可以透過遊戲化測驗、互動專題,讓讀者親身體會假訊息的難辨真偽,進而意識到「專業新聞」的必要性。這樣的教育效果,比單純宣講「要相信主流媒體」更有說服力。
危機亦是商機
當假訊息氾濫成為常態,能被視為「可靠」的媒體,反而可能獲得新的市場利基。這不只是道德責任,也是商業機會。對正在尋找生存模式的台灣媒體來說,與其追逐演算法,不如投資於「信任經濟」。
台灣的特殊挑戰
除了國際趨勢,台灣還面臨幾個在地的挑戰與風險:
資訊平台假訊息生態:在台灣,許多民眾主要透過 LINE、YouTube等平台收取新聞,根據《報導者》的報導,LINE已變成內容農場肆虐重災區。當 AI deepfake 圖片與影片進入這個生態,風險將倍增。
YouTube 政治頻道的極化:不少頻道以「即時評論」包裝,實則混雜立場新聞與片段事實。若再加上AI 生成的偽影片或片段,閱聽眾更難辨別資訊真偽。
深度偽造的政治風險:在 2024 年美國選舉中,deepfake 聲音與影片已實際出現並造成干擾:最著名的是新罕布夏州初選前夕,選民接到偽裝成拜登聲音的 AI 自動語音電話,呼籲他們不要投票;同年,加州也爆發製作 AI 假冒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影片的事件,州政府下令下架並引發憲法訴訟爭議;此外,美國司法部甚至警告,公開拜登與特別檢察官 Hur 的錄音可能被惡意利用,製作成誤導性的 deepfake。多家智庫如 Brennan Center 也指出,這些案例顯示 AI 生成影音已成為影響選舉公正的新興威脅。 台灣選舉高度激烈,未來更可能成為實驗場。這意味著台灣媒體若不提前展現「查驗 AI 假訊息」的能力,將失去守門人角色。
在真假之間,信任才是稀缺品
這項實驗讓我們看到一個弔詭現象:假訊息越逼近真實,人們越不安;但這份不安,反而可能驅動他們更緊抓住可信的來源。對台灣媒體而言,挑戰在於,你能不能在讀者最焦慮的時刻,證明自己值得被信任?
在 AI 假訊息鋪天蓋地的時代,新聞不再只是「報導事件」的產品,而是「提供確定感」的公共服務。若能抓住這個契機,新聞業不僅能守住公共責任,還可能在信任的沙漠裡,找到新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