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災情慘重,行政院長卓榮泰昨晚緊急指示成立前進協調所,由經濟部次長賴建信統合,協助重建工作。交通部長陳世凱昨也抵達花蓮了解交通中斷情況,卓榮泰則在今天上午前往花蓮,視察救災情況。
關於過去這段期間政府監控花蓮堰塞湖的狀況,行政院秘書長張敦涵今天上午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時說,7月26日確認堰塞湖形成之後,農業部、內政部分別委託陽明交大、台大專業團隊進行專業評估,發現地質不確定性很高,人員難以到達,重機具也無法開挖,只能透過直升機探勘研究。
張敦涵指出,堰塞湖蓄水量估計9100萬噸,大約等於1個南化水庫,或4分之3個日月潭量體,並非外界所想像用砂石車、怪手開挖就好。
張敦涵也透露,為了堰塞湖中央與地方聯繫了9次,中間也進行保全戶造冊、居民細胞簡訊演練等。因應颱風樺加沙來襲,中央災害應變中心20日開設、21日一級開設,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內政部長劉世芳21日晚間向政院說明,依專業評估,應儘速撤離1800戶、約8500多人,且無法等到22日上午才做決定,因此當晚就做撤離準備,22日一早國軍協助花蓮縣政府做大規模撤離。
此外,林保署也還原這段期間的監控、示警狀況。7月21日,因山崩形成的馬太鞍堰塞湖被衛星監控發現,中央隨即啟動應變機制。7月26日設置水位計,且藉由空拍和衛星持續監測壩體穩定性,行政院指示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包含相關部會及花蓮縣府,8月27日舉行第1次會議。
對於馬太鞍堰塞湖的示警,林保署指出,9月21日上午11時,通知花蓮縣政府「黃色警戒」;9月22上午7時通知花蓮縣府「紅色警戒」,並建議花蓮縣府開始疏散受影響的下游民眾;23日零時零分到中午12時10分,5次通知花蓮縣府堰塞湖可能溢頂時間,並建議儘速啟動當地疏散及封閉馬太鞍溪橋,到了該日下午3時通報花蓮縣府堰塞湖溢流。自21日起,3天共計通報花蓮縣府9次,發了7次紅色警戒。
不過,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有知情人士說,中央多次舉行跨部會專家小組會議,呼籲花蓮縣府盡速制訂完整疏散計畫,但花蓮縣府卻曾僅派沒有事權或決定權的人員與會,且在會議中一問三不知,讓當時與會人士感到吃驚,但也只能呼籲且建議花蓮縣府盡速擬定撤離計畫。後來,花蓮縣府在9月11日才發出公文給縣內消防局,9月17日舉行「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疏散撤離因應對策研擬及推動專案小組分工會議」。
國民黨花蓮立委傅崐萁透過臉書說明,河川流域主管權責是在中央,上游林業署、中游水保署、下游水利署。每逢大雨,馬太鞍溪堰塞湖周邊居民必定強制撤離,今年7月2個大颱風衝擊下,更是立即危險區域。花蓮縣長徐棒榛蔚從7月底就請求中央協助,立法院也在8月13日通過附帶決議,將馬太鞍溪堰塞湖列入「災後重建條例」,責成中央相關部會儘速開挖溢洪道及闢建堤防,此外徐榛蔚22日晚間颱風襲台前就回到花蓮坐鎮。
至於疏散狀況,傅崐萁昨天在臉書上說,警戒範圍包含萬榮鄉、光復鄉及鳳林鎮共12村里、1800戶居民。花蓮縣政府22日已撤離疏散居民,其中有5348人採垂直避難方式,消防局提醒3鄉鎮受影響範圍的住戶及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