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是天災更是人禍──花蓮水患背後的國土韌性困境
花蓮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且難以治本的工程挑戰,即便是極端手段,也無法保證未來不會再形成新的堰塞湖。翻攝自Threads

|即時

投書:是天災更是人禍──花蓮水患背後的國土韌性困境

mirror-daily-logo

2025/09/26 06:30:00

廖郁賢/前雲林縣議員、地方政治工作者
一場無情的風災,讓花蓮的脆弱性暴露無遺,這片被縣府視為觀光提款機的土地,在豪雨中成了國人心頭最沉重的牽掛。
然而,這場天災背後,顯而易見的卻是更深層的人禍與體制困境。當馬太鞍溪堰塞湖在豪雨中溢頂,土石流無情沖毀光復地區的家園,這不幸的災情同時揭示了一個被長期忽視的現實——在「後帝國主義政治」的邏輯下,我們的國土安全與生命安全,正被當作政治籌碼,而非公共利益的核心。
在臺灣,選舉的勝敗不只取決於政策辯論,更由綿密的人情網絡、金錢交易和隱形利益交換所主導。這種政治生態使得地方派系與政治人物的關係充滿矛盾,也正是臺灣政治文化的複雜寫照,若不是先前立法院三讀通過了高達六百億元的風災重建特別預算,這次的災情,恐怕不只是財物損失,更是更多無辜的人命!
在行政院分配給農業部的203億元中,就包含了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監測與防治經費,而這筆經費,在這次花蓮災害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從資料可以發現,自從七月颱風豪雨後堰塞湖加劇,內政部便依據「強韌臺灣 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委託東華大學、專家團隊進行持續監測,以「馬太鞍溪堰塞湖應變時間軸」來看,預警與行動的腳步從未中斷。
從九月三日第一版疏散圖的擬定,到九月二十二日超過八千人成功撤離,花蓮縣府的防颱應變是一場結合科學監測與精準判斷。如今這份努力卻在傅崐萁與徐臻蔚的卸責言論中被全盤否定,現在是吵架的時候嗎?為了政治利益,選擇性地遺忘這段成功的應變歷程,忘記了身為「花蓮王」應當肩負的職責。
被政治輕忽的「治本」與「預警」,是這場花蓮風災所凸顯的荒謬,正是臺灣政治長期以來將「國土韌性」視為空洞口號的體現。當真正關乎國土安全的預算,如兩百億元的電力韌性經費被輕易刪除,甚至是高達一千五百億元的國土安全韌性經費曾被點名當作普發現金的財源時,臺灣人必須深思,「國家韌性」這個概念,究竟是被認真對待,還是被挪作政治宣傳的空洞工具?
花蓮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且難以治本的工程挑戰,即便是極端手段,也無法保證未來不會再形成新的堰塞湖。所以在無法治本的情況下,「預警」的重要性便遠超過所有工程的防堵,這也是為何在災害降臨之前,部分地方主事者似乎存在著輕忽的心態。地方的誤判,是認為堰塞湖不會瞬間溢流,或是即便溢流,災情也不會太過嚴重,這是一份對大自然的「輕慢」,最終釀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更令人擔憂的是,災害過後,我們看到了一股將責任推卸給中央的趨勢,這無疑是在將嚴肅的防災與人命議題,再次簡化為政治的攻防,我們只能寄望,在輿論的監督下,損失不要再增加。從「任性」到「韌性」,都是臺灣民主的關鍵抉擇。這場風災,我們必須走出同溫層,直面臺灣真實處境的警鐘。花蓮的馬太鞍堰塞湖事件,讓我們看見了監測、預警、撤離這些「救命工程」的價值,不能只停留在冰冷的預算數字。它證明了當政府願意拋開政治算計,真正投資於科學與公共安全時,可以產生多大的正向影響。若這些經費依然被視為可供政治交換的籌碼,而非全民的共同資產,那麼再多的「天佑花蓮」,也無法抵擋下一個「人禍」的來襲。
這幾年,年輕人談論政治,最常聽到「同溫層」三個字,我們在臉書、IG上發文,支持自己喜歡的政黨,批判討厭的對手,以為這就是參與政治。但當真的走出這個數位世界,會赫然發現,我們過去學的、討論的,都只是一部分真實,那更深層、更古老、卻也更貼近我們日常的政治體系正在運作,那就是地方派系。
究竟臺灣的社會,何時可以從「任性」轉向「韌性」?只有當我們真正看清這些「後帝國主義」的陰影,並將國土韌性視為國安的基石,將民生安全置於所有政治算計之上,才能找到一條真正屬於臺灣自己的道路,這條路能讓民主不再只是空洞的名詞,而是一個有血有肉,能真正照顧到每一個人的制度。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