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流亡海外中國民運人士、〈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在中國的公共輿論場中,每當發生涉及公眾人物的突發事件時,總會引發強烈的社會關註與廣泛的輿論震盪。近期演員于朦朧墜樓身亡的消息,再次成為這種情緒集中釋放的觸發點。官方在事件發生後迅速公布了調查結果,認定其系酒後意外墜樓,排除刑事案件,家屬亦表示無異議。然而,盡管結論看似明確,社會輿論卻並未因此平息。反之,公眾的質疑與不安情緒卻在網絡上持續擴散,討論的熱度與強度遠超一般娛樂新聞。這一現象本身,揭示了社會對生命價值、司法透明度以及輿論空間的深刻焦慮。
首先,評論者在事件過後繼續發聲,往往會被質疑是在「借熱點」。然而,正是在熱點逐漸退去時,持續的討論才顯得格外必要。社會關切的目的從來不只是為了追逐流量,而是希望防止一個公共事件被迅速淹沒在遺忘中。如果公眾沈默,事件很快會被歸入「意外」或「個案」,最終不了了之。輿論的持續存在,本質上是社會對制度透明與權力問責的呼籲。這種堅持「不要讓熱點消失」的意願,體現出公眾對真相的強烈渴求,也反映出中國社會在某些突發事件中缺乏持久公開討論渠道的現實困境。輿論的延續,不是炒作,而是公民社會在有限空間內對公共性的守護。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事件中最令人不安的並非單純的死亡結論,而是圍繞輿論的管理方式。大量網友的質疑性評論被刪除,相關話題被降溫甚至屏蔽,一些媒體人發聲後很快遭遇「內容消失」。在官方敘事中,這些舉措被解釋為「打擊謠言」,但在公眾眼中,這種對質疑聲音的封鎖本身,恰恰成為懷疑事件存在問題的理由。一個本無疑點的事件,理應能夠經受質疑與追問;如果結論確鑿,完全可以通過公布調查細節、解釋過程來回應公眾,而不是壓制疑問的存在。正如不少評論者所言,「如果沒有問題,又何必怕質疑?」因此,限制討論本身成為事件更大的疑點。壓制言論帶來的結果,是進一步削弱社會對司法與官方通報的信任感,使得人們更加傾向於相信「被隱藏」的敘事。
于朦朧之死觸動公眾神經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不僅是一位明星,更首先是一個人。作為公眾人物,他的藝術作品、舞台表現構成了社會記憶的一部分,但作為個體,他也有生命、情感與尊嚴。公眾的關切並非基於他擁有明星身份,而是基於他作為「人」的存在。在社會情緒的邏輯中,對個體生命的重視與維護是最根本的要求。正是這種「人之為人」的共情,使得公眾無法接受一個明星在公眾視線中驟然消逝,卻只留下模糊的「意外」解釋。人們對直播錄像中可能的「異常信號」、對他近期狀態的種種揣測,固然存在誤讀的可能,但這種熱烈的解讀本身,體現出社會對於「他是否曾試圖表達什麽」以及「他是否被充分關註」的執念。這種執念不是獵奇,而是關乎生命尊嚴的追問。
進一步而言,公眾之所以表現出如此強烈的不安,在於他們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一位擁有巨大流量與公眾關註度的明星,都可能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中失去生命,而其死亡原因仍籠罩在疑雲之中,那麽普通人的生命安全又能得到怎樣的保障?明星尚且擁有數千萬粉絲的持續追問與關註,而普通人卻往往沒有這樣的「放大器」。當生命消逝時,如果調查結論倉促而模糊,如果質疑聲音被迅速壓制,如果相關細節不透明,普通人甚至連「被質疑」的機會都沒有。公眾之所以對這一事件格外敏感,正是因為它折射出社會普遍的不安全感:在現有制度下,普通人的生命是否能夠得到同等程度的尊重與司法上的公正保障?
這種情緒在輿論場中的爆發極為強烈。從事件曝光至今,相關話題屢次登上熱搜榜,閱讀量以億為單位計算。網友的討論並非單純停留在悲傷與惋惜層面,而是迅速轉向對制度性問題的質疑:為何調查報告不公開?為何缺乏細節披露?為何質疑聲音被消音?這種由個體死亡引發的集體情緒,顯然已經超越了娛樂範疇,成為社會對司法透明度與公民權利保障的集體焦慮。這種焦慮不僅僅是對個案的反應,更是一種制度性不信任的體現。在社會心理層面,它表現為「如果連明星都不能免於被草率處理,那麽我們這些普通人更無保障」的普遍不安。
事實上,這類情緒的背後,是司法公信力不足與輿論空間收縮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個健康的公共治理體系中,個體死亡案件理應通過詳盡透明的調查,向公眾展示完整過程,回應社會疑慮。司法機關的權威,不是通過「禁止討論」來維系,而是通過公開事實、提供證據來贏得信任。然而,當制度選擇壓制而非回應,結果必然是信任赤字的加深。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對死亡真相的迷茫,更是對未來可能發生類似情境時自身處境的不安。這種集體性的不安情緒,反過來又進一步削弱社會的穩定性與制度的合法性。
因此,于朦朧之死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個社會縮影。它讓我們看到,在權力、輿論與司法的互動中,公眾最迫切的需求是透明與公正。如果缺乏透明,死亡就無法被徹底解釋;如果缺乏公正,生命就無法被真正尊重。當公眾持續追問並表達質疑時,這種行為本身並非對司法的破壞,而恰恰是社會維持信任的必需條件。只有當質疑被允許存在,只有當討論能夠展開,社會才會真正相信調查結果的可靠性。
從學理上說,輿論監督是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哈伯馬斯所強調的「公共領域」,其核心價值在於保障公民能夠就公共事務進行自由討論,以此形成社會的理性共識。在這一邏輯下,壓制討論不僅無法消解疑慮,反而會放大不信任感,導致集體情緒的持續波動。于朦朧事件引發的輿情表明,中國社會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正是如何在保障社會穩定與維護公民表達權之間取得平衡。如果選擇壓制而非回應,那麽每一次類似事件都會成為新的社會震蕩點。
總之,于朦朧的死亡,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明星個體的範疇。它成為社會公眾情緒的集體出口,成為檢視制度透明度與司法公信力的一面鏡子。我們之所以要持續追問,不是為了消耗社會註意力,而是為了避免社會信任進一步流失。只有當制度能夠以開放與透明回應質疑,才能讓公眾在面對死亡與不安時,獲得最起碼的安全感與尊嚴感。否則,公眾的疑慮與不滿將持續累積,成為社會整體情緒波動的重要來源。于朦朧之死所折射出的,正是這一深層次的社會矛盾與制度困境。它提醒我們:在生命與真相的問題上,沈默與遺忘從不是答案,回應與公開才是社會走向成熟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