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傅體制」走到盡頭 也拉著國民黨一起沉淪
「朱傅體制」領導下的國民黨,由傅崐萁在前線指揮大局「扮黑臉」,濫用立法權對賴清德政府發起焦土式政治惡鬥。圖片由《鏡週刊》提供

|即時

「朱傅體制」走到盡頭 也拉著國民黨一起沉淪

2025/05/13 07:00:00

陳俊宇/NGO工作者
在台灣各政黨政治領袖之中,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已成為弔詭的存在。朱立倫頂著「知識藍」學者光環步入政壇,在長輩提攜庇蔭之下從政之路相當順遂,先後當選立法委員、桃園縣長與新北市長,也曾經在馬政府時期擔任行政院副院長。論起從政資歷之完備,朱立倫在台灣政壇絕對名列前茅。
然而,自從2016年「換柱」參選總統遭逢重大挫敗,2018年底卸任新北市長之後,朱立倫在大部份民調中總是位居後段班,遠遠落後黨內其他新興天王,每當社會輿論談起誰能夠代表國民黨選總統?朱立倫往往被排除在討論範圍之外。以政治人物的職業生涯而論,朱立倫似乎已經走到頂,擔任國民黨主席就是他的最高峰。
綜觀藍、綠兩大黨近二十年來發展歷程,執政時期多由總統兼任黨主席黨政一把抓,而在野時期擔任黨主席者,大多數為該黨的「準總統候選人」。即便少數情況下,黨主席本人未參選而扮演抬轎角色,通常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就會卸任下台,交棒給讓黨內新興領袖。
朱立倫的弔詭之處就在於,儘管黨內黨外幾乎無人看好他再次參選總統,但是他本人仍不願認清現實;即便他已經在2024年大選擔任過抬轎者,但是選後仍然試牢牢掌控領導權,絲毫沒有交棒給後起之秀的意思。
其實朱立倫面對的黨內局勢並不平靜,馬英九、王金平、韓國瑜、侯友宜、盧秀燕、蔣萬安一眾老天王、新天王,乃至趙少康為首的「戰鬥藍」,隨時可能挑戰他的領導威信。就連國民黨黨員也未必那麼喜歡朱立倫,202年國民黨主席選舉,許多黨員只是為了阻擋急統立場的張亞中當選,基於棄保考量票投朱立倫。
由於國民黨地方派系掌握了大量黨員票,足以影響、撼動黨主席選舉結果,再加上國民黨失去中央執政之後,黨籍直轄市長儼然一方之霸,若黨主席缺乏地方實力基礎,很可能會面臨「令不出中央黨部」的窘境。面對黨內暗潮洶湧、地方派系坐大,以「精算」聞名於政壇的朱立倫,做了不少鞏固領導權的布局。
朱立倫藉2024年立委提名之便攏絡地方派系,多位地方實力派政治人物被招攬進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美其名為「政治組」,為2026年地方選舉預做佈局,實則建立了朱立倫與地方派系的利益共生關係。從現實面來看,若要兌現這張政治支票,對於地方派系而言最保險的選擇,無非支持朱立倫續任黨主席,主導2026年選戰提名。
朱立倫更不惜劍走偏鋒,先是透過「同舟計畫」讓社會形象惡劣,卻擁有充沛黨員票實力的「花蓮王」傅崐萁恢復黨籍,更在國民黨睽違八年再次成為國會最大黨之後,讓傅崐萁擔任黨團總召在立法院呼風喚雨,其影響力甚至凌駕於東山再起的立法院長韓國瑜。
「朱傅體制」領導下的國民黨,由傅崐萁在前線指揮大局「扮黑臉」,濫用立法權對賴清德政府發起焦土式政治惡鬥;黨主席朱立倫多數時間隱身幕後,從容地看完風向再登場。本屆立法院持續不斷的激烈政治攻防,把全體國民黨立委——無論是知識藍、形象派,或者是地方派系、黨內各天王的子弟兵——牢牢跟「朱傅體制」綁在一起,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朱式精算布局鞏固領導權,卻也讓國民黨產生劇烈的內部質變。最明顯的變化是國民黨失去傳統「知識藍」說理論述能力,無法透過政策、法案進行民主體制下的良性政黨競爭,針對國家安全、經濟發展乃至各項民生社會議題,提出符合國民黨自身價值理念的政策與法案規劃,爭取社會大眾支持。
國民黨曾經引以為豪的知識藍菁英路線,如今被看作過於溫和、缺乏戰鬥力,取而代之的是由地方派系立委主導,強行推動爭取利益分配的肉桶立法。這類法案表面上打著「為民眾謀福利」名義,實則為了滿足地方派系、深藍支持者的利益索求。放棄知識藍路線之後,國民黨只剩下「大撒幣」政策訴求,彷彿只要慷國庫慨之慨,就能贏得民眾認同。
「朱傅體制」引發的另一個惡果,為本屆國民黨立委豎立「傅面教材」,眾多初次當選的新科立委必須以傅崐萁之流為師,造就出問政品質最差勁的國會。知識藍衰頹,如今國民黨大舉擁抱民粹路線,屢屢以扭曲事實的煽動性言論攻擊賴清德政府,試圖喚起民眾對於執政黨的仇恨感。
然而,惡質口水戰就像「歹戲拖棚」,其政治效益呈現邊際效應遞減,當大多數民眾逐漸對政治惡鬥感到厭煩,國民黨繼續下猛藥,朱立倫帶頭喊出「綠共」、「綠色納粹」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原本意氣風發的國會最大黨,此刻面臨民意強烈反撲。造成這種局面的始作俑者,莫過於戀棧權位、汲汲營營忙於鞏固領導權的朱立倫。這樣的黨主席,當然不會認真思考國民黨有什麼政策願景?國民黨該如何「正常」發展?如何尋正道爭取更多民眾支持?更遑論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
難有未來的朱立倫,正拉著整個國民黨一起沉淪。戀棧權位的政客,不惜代價為其政治生涯作最後一搏,對他所屬的政黨,乃至整個台灣,都帶來嚴重傷害。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