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誠/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學家,《宋國誠觀點》YT頻道主持人、《宋國誠觀點》(Blog)版主,最近著作《失速中國》
也許我們「從未真正民主過」(never been truly democratized),未來也可能是。這是我對民主體制走向沒落的悲觀預言。因為被賦予民主權利的選民未必能夠選出「對的政客」,而民選政客也未必善用民主而增進「對的民主」,甚至反過來以私人或政黨利益來顛覆民主體制,如果民主體制妨礙了其對私人利益的掠奪。
1,選舉選到「反民主」
我把民主的倒退視為「公民自我削權」(civil disempowerment)的必然結果。這是一種人民主動脫離民主生活的疏離感,以及向民主體制「脫隊」(straggling )行動,把私人利益的現實性置於公共生活的利益之上,甚至把諸如選舉等等政治參與視為「群盲政治」,而非有效的改變或進步的要素,因而自我放棄了憲法所賦予的權利。「自我削權」並非僅指不投票而已,而是對民主體制的冷漠與排斥,認為民主只是政客的權力遊戲,與自身的利益並不相關。
在台灣,每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鼓聲雷動、粉絲吶喊的選舉造勢活動,但實際上,在這激揚的舞台上之外,卻有更多的「冷觀眾」,我稱之「過度喧囂的孤獨者」,他們雖然都是分散的個體,但集合起來就具有消解和弱化民主理想的效果。許多人為民主喝采,但有更多的人抱持一種毫不在意的「無力感」(powerlessness)。
2025年8月23日,台灣舉辦「是否贊成核三延役」的公投,這項攸關台灣能源重大政策的投票率只有27%,顯示台灣民眾對國家重大政策的低度關心,也就是民主冷漠的具體表現。
2,全民選舉制下的「哈比人」
美國政治學者傑森‧布倫南(Jason Brennan)在《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一書中,提出一個「哈比人」(hobbits)的概念,意指一群對政治冷感、無知的人。這些所謂「選民」在大部分事情上,都欠缺固定而有力的觀點;他們幾乎不具備社會科學知識,對世界相關資訊與國家歷史只有粗淺的認識,對當下事件渾沌不知,也沒有判斷/理解事件所需的社科理論或資料。這些人只想過自己的小日子,不想花太多腦筋思考政治。長期而系統化研究民主政治的傑森‧布倫南指出:美國大部分不投票的人,就是「哈比人」。
傑森‧布倫南的基本觀點是,正是這一群「哈比人」,在毫無門檻的全民選舉制度下,以無知和非理性的方式進行政治決策,然後逼使無辜的民眾承擔後果。因此,如果「全民選舉制」具有正當性,那只是我們無法打造更有效能的政治系統。換言之,選舉只能使民主體制越來越糟,最後導致「反民主」。
當然,布倫南忽略一個事實,民主的衰敗並非全部來自「哈比人」。當弱勢族群遭受欺凌與踐踏,當他們對民主體制失去信心和支持,失去「自我賦權」(self-empowerment)的機會,他們就不會去投票,而這些弱勢者未必都是「哈比選民」,民主體制衰敗的原因有更多來自於「哈比政客」的氾濫。
3,民主退潮,專制上升
如果曾經存在一種我們稱之為「民主」的體制,這個體制已處於落日餘暉之中。衰敗的主因來自於言論自由的濫用、法律僵化與鬆散、左右價值觀與政客利益的激越對立,以及國際政治上「怯戰─歲月靜好」與綏靖主義;特別是在對抗專制體制上一種「戰略猶豫性」,以及在解決內政、外交問題上的政策無力感。
依據位於瑞典的V-Dem Institute一篇《民主報告2022》的調查,在2011至2021的10年之間,世界範圍內出現了嚴重的民主倒退(democratic backsliding)。在2012年,全球共有創紀錄的42個自由民主政體,如今只剩34個。另一方面,專制政體(dictatorships)則不斷上升,涵蓋了全球70%的人口,達到50.4億人,其中包括「封閉式專制國家」從25個增加至30個,涵蓋了26%的世界人口;而生活在自由民主國家的全球人口比例,則從18%降至13%。報告還指出,一種稱之為「選舉獨裁」(electoral autocracy),又稱為「軟獨裁」(soft autocracy),已成為最普遍的政體形式,涵蓋44%的世界人口,達到30.4億人。
這份報告的具體數據還表明,在這10年間,兩極分化愈趨嚴重的國家,從5個國家增加至32個國家;言論自由受到威脅的國家,由5個國家增加至35個國家;全球生活在獨裁國家(autocracies)的人口,從49%增加至70%;而生活在「獨裁化國家」(autocratizing countries)的人口,則從5%增加至36%。
4,「軟獨裁」的普遍化
最為弔詭的現象是「軟獨裁」的普遍化。這種曖昧政體並非經由政變或革命所促成,而是通過合法選舉蛻變而來。一些通過合法當選的官員一旦掌權,往往不擇手段地基於自身利益而操縱政治環境,使自身在更多選舉中得利。在此意義上,「選舉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不是由選民「投票蓋章」而形成,「選票」反而成了「軟獨裁者」的合法性背書。
最著名的「軟獨裁者」(soft dictator)就是匈牙利總理維克托‧歐爾班(Victor Orban)。他在2010年選舉上台以後,以推動所謂「非自由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為口號,大肆侵蝕公民自由和媒體自由、打壓司法並修改國家選舉制度。他在2025年8月,遭到匈牙利獨立派議員阿科斯‧哈達齊(Akos Hadhazy)爆料,指出維克托‧歐爾班位於哈特萬普斯塔 (Hatvanpuszta)擁有一處未完工的豪宅,豪宅內擁有棕櫚樹園、圖書館、長廊、太陽能發電廠、噴泉、地下車庫、池塘和私人動物園等等。但歐爾班宣稱,這是他父親遺留下來的「農場」。看起來,這座農場還不是養殖雞鴨牛羊的一般農場,而是高級度假的豪華農莊!
5,主要民主國家的退化與衰敗
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到刺殺以及短命的首相更替中,日本的民主體制有如夕陽西下,光芒消失。在現任首相石破茂領導的執政聯盟失去參眾兩院多數席位後,在位不到一年就在2025年9月8日宣佈辭職。
許多日本民眾認為,伴隨經濟停滯之下的政治停滯,意味著日本政府在解決一般民眾的問題上幾乎無能為力,例如物價上漲、生活成本過高、薪資縮水和國家安全方面的束手無策。日本民眾對於有如「走馬看花」的首相任期,深感無奈與失望,認為即使再換幾個首相,也看不到日本政治的回春與振作。這顯示日本至今並未擺脫派系政治的漩渦以及外交政策的舉棋不定,意味「日本民主」的衰敗。
韓國民主惡化的情況也不相上下。在尹錫悅因草率宣布戒嚴而遭到彈劾下台之後,繼位的李在明也未必「在位高明」。投機搖擺的性格,以及我稱之為對中政策「愚蠢的退化」,已使韓國的民主體制陷入迷航狀態。
在法國持續面臨財政困境與國內政治分裂之際,上任僅九個月的總理貝魯(François Bayrou),2025年9月8日在信任投票中遭國會以壓倒性的票數推翻,成為一年內第三位辭職的總理,也創下法國近代史上首位總理自行提出信任投票卻遭受失敗而下台的紀錄。
自2024年9月阿塔爾(Gabriel Attal)辭任總理,前「脫歐」談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同年12月遭到國會推翻,再到如今貝魯也下台,一年內的「輪番下陣」,宣告了法國民主體制的動蕩與不安。
6,歐洲綏靖主義的延續
2025年9月9日─10日,總計19架的俄羅斯無人機入侵波蘭領空,很顯然,這是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之後,準備繼續入侵歐洲的一次「預演」,並藉此測試北約的防衛能力與決心。然而,即使是19架俄羅斯無人機闖入北約盟國之一的波蘭,歐盟也只是表達譴責,並無啟動北約第五條集體防衛的意向,僅僅停留在第四條「集體磋商」的階段。
即使波蘭政府提出嚴厲的指控,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指出,這次19架俄羅斯無人機入侵波蘭,是第二戰以來最接近「開戰」的行動。波蘭外長也表示,此一事件絕非意外事件,不僅是對波蘭,也是對北約組織和歐盟一次「史無前例的攻擊行為」。
不出意外,德、法、英、義大利等國以及北約和歐盟其他領導人都先後發出譴責。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宣稱這是一次「侵略行為」,德國國防部長指稱這是俄羅斯軍隊又一次的「挑釁」。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發出自認最堅決的譴責,敦促俄羅斯立即停止這種會讓戰爭失控的行為。法國外交部將這次事件稱作俄羅斯一次「不負責任的升級行為」……。儘管北約空軍成功攔截了俄羅斯的無人機,但這些沒有嚇阻效力的口頭譴責,又是一次「外強中乾」的綏靖主義表現,只是證明歐盟不過是一隻「大軟蝦」!
7,美國氾濫成災的政治謀殺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保守派社運人士,川普總統的親密盟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2025年9月10日在猶他州「猶他谷大學」的公開活動中遭到槍殺。遭到逮捕的兇手泰勒‧羅賓遜(Tyler Robinson)是一名年僅22歲的左翼激進份子。死者是一位保守主義堅定的「擁槍論者」,卻命喪於激進左派「擁槍者」的謀殺之下,豈不是極大的諷刺?豈不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據《路透社》統計,自2021年1月6日川普支持者襲擊美國國會大廈以來,美國境內已經發生超過300起具有政治動機的暴力事件,其中包括川普去年遭遇兩次暗殺未遂。回溯至2017年,共和黨眾議員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在維吉尼亞州一處公園被槍擊,2022年,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的住所遭闖入,嫌犯以鐵鎚襲擊她的丈夫,2025年4月,民主黨籍賓州州長夏皮羅(Josh Shapiro)的住所遭到縱火;兩個月後,民主黨眾議員霍特曼(Melissa Hortman)及其丈夫在家中被一名偽裝成警察的槍手殺害,嫌犯除了撰寫了一份宣言,還持有一份政界的暗殺名單。這種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事件,也是美國民主衰敗的證明。
上述這些暴力事件,還不包括非政治性的「大規模槍擊事件」。據非營利性「槍支暴力檔案」(Gun Violence Archive)的統計,自2023年以來美國已經發生了40起大規模槍擊事件;所謂「大規模槍擊事件」,是指除了槍手之外有四人或四人以上死亡或受傷的槍擊事件。
僅僅在2023年1月下旬的短短一周裡,美國加州就發生了三起大規模槍擊事件。周一,一名槍手向半月灣(Half Moon Bay)的兩個苗圃開火,造成7人死亡,1人受傷。幾小時後,另一名槍手在65公里外的奧克蘭(Oakland)一處加油站開槍,造成7人受傷,1人死亡。星期六,在洛杉磯華人聚集區蒙特利公園(Monterey Park)的一家舞廳,11名舞客在農曆新年前夕被人開槍打死。
據統計,美國槍支銷售量已超過2300萬支以上。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在佩普(Pape)2025年5月的一次調查中,有39%的民主黨人認為通過武力讓川普下台是合理的;與此同時,有近1/4的共和黨人表示,川普動用軍隊鎮壓反對其議程的抗議活動是正當的。這個「暴力容忍度」升高的數據,不能不說是美國民主衰敗的鐵證。
7,美國民主治理的衰敗
柯克遇刺事件,反映了在性別跨越、種族歧視、貧富對立,網路仇恨、世代隔閡、左右對立與槍枝管理(少聞擁槍者獲得自衛卻常聞持槍者屠殺無辜),在美國沒有獲得真正的解決,特別是美國人民以極端暴力解決思想分歧的接受度與發生率大幅提高,政府無法解決制度面「聯邦統合」與「差異政治」之間的鴻溝和裂縫,證明了美國的民主體制在「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方面,已經無能為力。
柯克的遇刺,是當代政治最大的諷刺(irony),那就是一個捍衛憲法「擁槍自衛權」的人,卻成為「擁槍者」的槍下亡魂!一個宣稱反法西斯主義的激進左派,自己就是法西斯,一個指責他人「散佈仇恨」的人,自己卻執行「仇恨暗殺」!這顆子彈,預告了「虛偽的自由主義」的終結,不僅爆開了激進左翼的真實面目:濫殺無辜,而且揭穿了極端左翼對人類倫理的反動和破壞:一個以為自己是個左派就可以用極端暴力奪取一個異議者的寶貴生命!
民主的退化是未來世界的巨大難題,一向被眾人所信仰的「普世價值」將異化成為「普世不價值」。軟弱無力的人民對照權力無邊的獨裁者,將是未來世界鮮明的裂縫與反差。正如一開頭所言,也許我們「從未民主過」,未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