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簪子》以蕭菊貞父親與同袍老友的生命故事為核心,回望大時代下的漂泊與傷痕。映後談及父親,她數度哽咽:「爸爸今年剛好百歲。我很希望這群第一代老兵的歷史,能以更高的文化和歷史高度被理解。他們在台灣生活、努力與貢獻,都不該被遺忘。這個時候我以父親之名舉辦這樣的紀念特映,是我唯一還能做的事。」
《銀簪子》紀念父親第一代老兵與兩岸情況
蕭菊貞特地選在父親百歲冥誕以他的名字舉辦特映,她感性表示:「聽說對已經離開的人,當你還記著他,他們在另一個世界所感受到的思念會化為花雨馨香。我覺得那是很美的。」
蕭菊貞回憶當年拍攝《銀簪子》時僅28歲、以16釐米膠卷拍攝紀錄,甚至冒險偷拍中國大陸畫面,才留下這些珍貴的老兵歷史。她坦言過程難以承受生離死別的重量,但使命感驅使她完成作品:「無論是否認同那些生命歷程,但那都是真實存在。25年後能再反思、再面對,這是很重要的文化價值。」
《銀簪子》曾獲2000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並入選2001年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李安導演當年高度評價:「她做紀錄片,是在記憶裡喚起我們對事情的關注,對後代留下歷史見證,非常重要。」
謝侯孝賢、杜篤之、陳博文當年幫忙保留時代記憶
侯孝賢導演也曾表示:「看蕭菊貞的紀錄片很舒服,像是閱讀一篇散文,很容易令人動容,那是作者很真實的感情,也是她發自內心的感受,讓我想起當年我拍攝《童年往事》的心情。」」
蕭菊貞在映後也特別感謝侯孝賢當年伸出援手。「當時拍到後來完全沒錢了,底片沖到最後也拿不出來,我只好去打工。侯導知道我的狀況後把我叫去辦公室,問我為什麼在拍廣告,應該要去完成這個很重要的歷史。後來得知侯導慷慨支付八十多萬費用。我真的很謝謝他,沒有他當時的那筆錢,我沖的底片是拿不出來的。」
《銀簪子》剪接陳博文分享當年跟蕭菊貞認識是《紅葉傳奇》專訪,兩人一聊就聊了3小時,讓陳博文深刻感受到蕭菊貞導演對紀錄片的熱忱。當時陳博文隨口一句:「你如果真的找不到資源、沒有人剪的話,就打個電話給我,我看看我沒有時間。」結果隔天就接到電話,陳博文也因此踏入紀錄片剪接工作。
蕭菊貞則表示,當時剪接師陳博文、聲音設計杜篤之僅象徵性收下一塊錢紅包,直到作品拿到金馬獎有獎金後,她才有能力回報。《銀簪子》第二場特映會將於10月12日再度於光點華山電影館舉行,目前僅剩少量票券,同時,大塊出版也緊急再版《銀簪子》幕後電影書,完整收錄蕭菊貞父親自傳內容,為這段時代留下更深刻的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