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探勘隊由3名資深森林護管員、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東區搜救委員會2名成員、登山協作4名成員,共9人組成,一行人從光復鄉出發,爬上毫無路徑可言的崎嶇地形,憑藉繩索技術步步挺進,預計11天完成探勘任務,為的就是抵達堰塞湖後探勘接下來繼續監測可行的行進路線。歷經5天艱辛跋涉,終於在昨日下午抵達馬太鞍溪堰塞湖區。
探勘隊成員田宇倫一路上都透過Threads分享最新狀況,並在昨日宣告終於來到下切1300海拔區域,只見現場充滿粉塵,畫面可謂伸手不見五指,田宇倫也透露,只要觸碰到樹木、草業,粉塵就會散開,四周霧蒙蒙一片,容易導致探勘隊員眼睛進沙、呼吸困難,甚至來到下切1000海拔時,一行人幾乎連太陽都看不清。
田宇倫也直言這一路的不容易,靠近堰塞湖區容易深陷泥沼,靠近山邊又容易遇到落石,可見路途之驚險,探勘隊這天行程為從海拔1800爬到1000後,再返回海拔1800的紮營區:「探勘小組圓滿達成任務,明日準備折返!」
現場畫面曝光後頓時引起熱議,不少網友紛紛留言為探勘隊員加油,也表達佩服之意:「這太末日感了⋯是那個天才說要叫人用徒手挖」、「好驚人的現場,透過影片完全感受得到人類的渺小與脆弱,真的辛苦了,謝謝探勘超人,那些還嚷著要機具去開挖的人,我建議直接將他們空投過來,沒挖完不准走」、「真的是辛苦你們了,感謝你們的影片與照片,讓大家知道堰塞湖實際的現場狀況,看到探勘小組成員每位身上都沾滿塵土還有成員袖子應該是被樹枝鈎破的,忍不住鼻酸,真的非常感謝你們,祝你們平安!」
不過也有網友好奇,為何堰塞湖溢堤後的如今會有大片粉塵。對此,就有內行人說明,山體崩落會產生大小碎石,而這些石頭滾落時就會互相撞擊、摩擦,產生越來越小的顆粒,從小石頭摩擦到一定程度後變成粉塵,此時若再下雨就會形成土石流,將土石流裡的物體如石頭、泥巴、樹木等物互相摩擦、粉碎,形成更細緻的小石頭、小沙粒,乾燥後形成粉塵。
對此,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證實,隊伍已完成探到達堰塞湖勘路線的任務,但山區通訊不良,目前只能得知堰塞湖區粉塵彌漫,詳細狀況仍需待探勘隊今(5)日返程、回到大本營後才能完整回報。根據林保署最新航拍顯示,堰塞湖水位高程1020.4公尺,面積12.6公頃,蓄水量590萬噸,只剩原始量體的6.4%,由於仍有水量持續匯入湖區,下游土砂狀況又未穩定,目前仍維持紅色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