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2.5億噸泥沙未下來!李鴻源示警:豪雨或地震恐再形成「二次堰塞湖」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天(3日)在記者會示警,馬太鞍溪堰塞湖仍有約2.5億噸泥沙未下來,若再遇豪雨或地震,恐怕還會形成「二次堰塞湖」。(圖/國民黨團提供)

|即時

還有2.5億噸泥沙未下來!李鴻源示警:豪雨或地震恐再形成「二次堰塞湖」

mirror-daily-logo

2025/10/03 10:45:00

記者:

陳凱貞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嚴重災情,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天(3日)在記者會上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高達9千萬噸,相當於一座「不穩定的南化水庫」,只要發生溢流就是全面潰壩,雖然目前湖水已降到5、600萬噸,不會造成立即危險,但山上仍有約2.5億噸泥沙未下來,若再遇豪雨或地震,恐怕還會形成「二次堰塞湖」。
針對花蓮堰塞湖災情,李鴻源在記者會上坦言,台灣人對堰塞湖其實是陌生的,不太清楚什麼叫「潰壩」。他回顧7月堰塞湖形成時,他就有關注馬太鞍溪的狀況,9月3日劉世芳打電話給他,他請同事把資料調出來看,當時湖裡大約有6千萬噸水,滿水量可達9千萬噸,相當於一座不穩定的南化水庫,只要發生溢流,就一定會潰壩。
李鴻源說,農業部從7月開始就委託單位做監測,當時他推算堰塞湖大概什麼時候會垮,也注意到下游堤防有缺口,再加上堰塞湖下來是強大的泥流,橋一定會被沖斷,因此要計算在堤防的哪個地方會衝出破口。
李鴻源表示,9月19日傍晚,他把資料交給內政部,原本規劃是疏散600多人,但依照他的資料,應該要疏散7、8000人。但現在不是追究的時候,災民安置好之後,檢調會去調查,透過公文和數字比對,就能釐清責任。
李鴻源提到,目前湖水剩下大約5、6百萬噸,不會造成立即危險,但這次總共有3.2億噸泥沙,現在只下來了7千萬,還有2.5億噸留在上面,且左邊山壁並不穩定,若再遇到一次豪大雨,可能會再次崩落,形成第二次堰塞湖,甚至5級地震都有可能引發。
李鴻源說,因此團隊當時建議國科會持續追蹤這件事,並整合各學校的研究單位,建立模型來討論因應方案。很多人直覺想到「挖掉」或「炸掉」,但這需要專業判斷,也應該透過學術研究來進行模擬。
李鴻源示警,下游堤防還有1千公尺比較脆弱,甚至有缺口,水利署應在最短時間補起缺口,更要加固,且河床淤高5米,代表河道的通洪能力已經顯著下降,未來即使堰塞湖不垮,「溢堤」的機率就很高。因此預警機制要非常精準,一旦堤防垮了,大概40分鐘內水就會到達部落,時間非常有限,所以必須要有演練。
此外,李鴻源提到,馬太鞍溪是中央管的河川,一條河川卻涉及2個部、3個署,牽涉非常複雜。花蓮縣府對這條河基本上是使不上力的。未來重建等相關事務,行政院應該找一個專案管理單位負責整合協調。
李鴻源建議,未來光復鄉重建,行政院跟立法院要討論「遷村」,災民的就學、就業、就養,又牽涉到原住民部落,要操作的非常細膩;預警機制要準確,堰塞湖垮了到部落大概就是40分鐘,能掌握的時間有限,因此未來預警機制和疏散機制要演練;現在災防法對潰壩、堰塞湖、海嘯等災害是不清楚的,所以法規面要修訂。
李鴻源也提醒,2周內災民會開始有憂鬱症,會需要心理協助,且災民現在失去生財工具,下個月付不出銀行貸款。現在也有很多志工進入花蓮,志工回家以後恐出現創傷症候群,心理需要被輔導,因此需要跨部會處理,他希望朝野放下心結,努力協助災民,「我真的希望這是最後一次,我們好好的、專業的面對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