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2年,新竹地區就已有中秋烤肉的習慣,根據《民生報》當年報導,「新竹地區今年中秋賞月盛行烤肉,不但風景區到處烈火熊熊,有些不外出的人也在家中門口或陽台點起烤爐,煙霧濛濛,肉香撲鼻。」當時文章提及「有人認為這種方式增加了朦矓美,但有人卻認為破壞皎潔的氣氛」。
不過在同篇報導中,也指出烤肉盛行的是因為「主要烤爐外銷不景氣,廠商大量轉為內銷,而新竹地區又是製造烤爐大本營。」才意外讓烤肉成為中秋主要活動之一。
到了1990年代,媒體報導開始將中秋節與烤肉連結,1992年的報章雜誌便用「中秋節等於烤肉節」為題,1993年《經濟日報》更指出,中秋禮盒已不如以往受歡迎,但「烤肉用品」銷售卻異常火爆,讓「烤肉節」逐漸成為中秋節代名詞。
至今,中秋烤肉活動已延續近40年,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雖然烤肉事實上是「美麗的錯誤」,不過曾有學者認為,因1980年代進入台灣都市化、工業化,許多人因此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讓中秋節成為人與人聯繫的重要時刻。
享受烤肉樂趣之際,也要留意烤肉地點,否則引發爭議甚至觸法:
- 風險地點1:頂樓
許多公寓具有頂樓可以曬衣服,住戶遂用此地烤肉,不過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頂樓屬於全體住戶公共空間,是否能烤肉須依管委會規定,因部分管委會擔心烤肉可能破壞地磚、屋頂管線,或是安全疑慮,因此應先取得同意。
- 風險地點2:騎樓、車庫
雖車庫或騎樓為住戶私有土地,不過根據《廢棄物清理法》與《空氣污染防制法》,當烤肉時產生大量煙霧或垃圾,影響周圍環境,若遭檢舉可能面臨1,2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
- 風險地點3:公園
為了有效控管垃圾量與碳排放,以台北市為例,今年中秋節僅開放5處合法戶外烤肉場地,南部縣市如台南及高雄則全面禁止公園烤肉,各縣市對公園烤肉規定不同,若違反規定,將面臨1,200元至6,000元罰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