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專中發布貼文表示,出汗狀態會呈現身體的調節能力、適應力、老化速度,每一滴汗都是身體用語言告訴人體現在的健康狀況。出汗不是只有天氣熱才會發生,最重要的是體溫調節功能,流汗可以幫助身體降溫,讓人體不會因為熱出現毛病。
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汗腺的反應力會變慢。研究裡說,老化會讓神經傳導速度變慢、汗腺也對溫度變得不那麼靈敏。這就是為什麼我常看到長輩在夏天中暑的比例特別高,有時候太陽才曬一下,還沒出汗,人就已經頭昏眼花。現在很多人都待在冷氣房中,讓身體忘記如何應付高溫,因此他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快走10分鐘、洗熱水澡的時候多待兩分鐘、泡個腳、曬個太陽,可以幫助身體找回對溫度的感覺。
張家銘指出,如果在運動、天氣熱,或是泡三溫暖時大量流汗,是身體溫度調節、自律神經正常運作的表現,這代表身體還有餘裕處理壓力。但若是在冷氣房出汗、半夜盜汗、情緒緊張全身濕,則可能代表甲狀腺功能亢進、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變化或血糖異常等警訊。
張家銘提醒,可以觀察流汗狀況,是否是特定時段、流汗部位,以及是否伴隨心悸、疲倦、體重變化等狀況,可能反映健康警訊。他強調,若流汗出現異常,必要時找專業醫師檢查,甚至透過基因報告了解自律神經與代謝體質,讓汗水成為照顧健康的線索,而不是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