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米亞狂想曲》不是單純「放歌台」,而是用客語講清楚每首歌誕生的年代、地點與時代背景,範圍從60、70、80、90到近20年的流行光譜,帶出音樂背後的歷史與文化。客家歌王劉劭希自稱「職人音樂家」,要讓客語走進現代生活:節目裡從客語裡面少出現的電子合成器、電吉他、Big Band的現代語言,也談股票、算命、電玩、電影,並廣邀年輕客家子弟入座對談,「過去客語多停留在農業社會詞彙,沒有人講的,我先講;沒現成用語,就創造用語。」
客委會表示,考量音樂是介入主流重要媒介之一,近幾年入圍廣播金鐘獎的音樂節目,帶給聽眾耳目一新的全新體驗與認識,好聽的音樂,具有強大的穿透力,語言種類不會是問題。本次金鐘入圍節目是對各團隊專業能力與客語內容作品的肯定;鼓勵大膽創新製作各類型優質客家廣播節目,透過客家故事與音樂的情感穿透力,讓民眾以不同視角「看見」「聽見」當生趣的客家。
創作客家音樂將近30年,劉劭希坦言曾有聽眾直白回應「聽不懂客語」,但他反而視為美事:「最好的音樂,是你聽不懂歌詞、也不知歌手長怎樣,依然會被旋律打動。」也有聽眾告訴他:「聽了一年,客語越來越懂」,更有人稱節目是「客語版音樂百科全書」。劉劭希笑說,節目目的不是上課,而是「把我主觀認為各年代的好音樂介紹給你」。問及歌手或主持人哪個最有挑戰?劉劭希選擇前者,「音樂歌詞很短,想呈現的內容需要保留很多想像空間給大家,到了廣播,可以很明確地把想法跟理念分享給大家。」
劉劭希自嘲外表嚴肅、內心幼稚,近年創辦「搖滾童謠」計畫已滿6年,從全台各小學帶著孩子唱跳客語歌,讓同齡孩子間用「好玩」傳遞語言與音樂,「現在小朋友都在聽KPOP,他們也同樣聽不懂韓文,我們一直在說傳承,不應該只是口號,要有舞台與作品,至少讓小朋友覺得客家話不再無聊。」若幸運獲獎,他也想用最劉劭希式的方式慶祝:「來一集45分鐘Disco Non-stop Remix,我只在開頭跟結尾說話,其他時間讓音樂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