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辰平/屏東縣國小特教教師、教育產業工會副秘書長
在教育現場中,特教老師的工作量向來沉重,但近年最讓人苦不堪言的,是「特教疑似生」制度。這個原本用意良善、希望讓早期介入更有效的制度,如今卻在實務上變成另一種不公平的負擔。
許多特教老師反映,疑似生服務不但沒有明確定義,也沒有相應的師資與資源支持。根據國教署回覆立委辦公室的資料,全台22縣市的疑似生比例差異懸殊,有的縣市正式生與疑似生比例達到4:1甚至5:1,但也有縣市幾乎沒有疑似生。這樣的差異,並不是學生特質真的差那麼多,而是制度設計與地方操作不一,導致現場教師陷入模糊地帶。
對特教老師而言,問題不只在於統計數字,而在於「責任與資源的失衡」。現行規定要求學校對疑似生提供輔導或介入服務,但這些學生卻不被計入特教師生比,也沒有額外鐘點或人力補助。也就是說—教師要多服務一群學生,卻不算進工作負擔;學校要多負擔行政流程,卻沒有任何支援。
這種「隱形學生、實際工作」的情況,在基層極為常見。特教老師除了既有的個案會議、IEP撰寫、鑑定安置、輔導紀錄等文書工作,現在還得處理疑似生的觀察紀錄、會議紀錄、追蹤與轉介,每一件都要簽到、要存檔、要報上級。許多老師苦笑:「一個孩子的資料夾比論文還厚。」
教育部當初推動早期介入,是希望讓孩子提早獲得支持;但如今的制度卻讓特教老師陷入早期「過勞」。沒有明確的定義與標準,就容易讓疑似生變成「萬用塞車道」:任何學習或行為困難的學生都被歸為疑似,特教老師因此成了「萬能修理工」。
更令人擔憂的是,疑似生制度的不一致,也可能造成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有些縣市大量登錄疑似生,導致特教老師人力明顯不足;有些縣市為了避免增加行政負擔,反而壓低疑似生比例,使孩子失去早期支持。教育的公平性,就這樣被模糊的制度一刀切開。
面對這樣的亂象,我們呼籲教育主管機關應該:
1、重新檢視「疑似生」的定義,明確區分介入服務與特教服務的邊界。
2、將疑似生納入師生比評估,合理反映特教老師的實際工作量。
3、設立明確的輔導追蹤機制與資源支持,不讓學校單打獨鬥。
制度的初心是為了學生,但執行的現實卻讓老師成了無形的犧牲者。當基層疲於奔命、制度失去公信力,受傷的不只是老師,更是整個教育現場的信任與專業。
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紙上或會議室裡,唯有真實聽見現場聲音,回到師生的日常,教育才能重新被看見。希望主管機關與地方政府都能正視這個問題,讓「早期介入」不再成為「早期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