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國點名中國威脅 印太防線同步加固
德國外交部長瓦德福(Johann Wadephul)直接點名中國,在台灣海峽與日本海域的擴張危及到區域安全,圖為瓦德福日前與日本前外務官員城內實會晤。圖/X@Johann Wadephul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德國外交部長瓦德福(Johann Wadephul)在柏林明確警告,中國與俄羅斯正試圖改寫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他點名中國在台灣海峽與日本周邊的軍事擴張,已構成對印太安全的直接威脅。這番談話,標誌著歐洲外交語言的轉折:歐洲不再僅以俄羅斯為主要威脅,而是正式把中國納入「系統性挑戰者」的範疇。這不只是歐洲的安全警鐘,更是印太防線全面加固的前奏。

歐洲的覺醒:從俄烏戰場延伸到印太區域

瓦德福的發言揭示歐洲戰略思維的重大轉變,即全球安全早已超越地理疆界。中國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縱容北韓規避制裁、在南海無視國際法,讓歐洲覺醒意識到台海穩定已直接關乎自身安全。德國與日本分據中俄勢力範圍兩端,若台海失衡,歐洲經濟與安全勢必受牽動。因而,歐盟積極推動「印太參與戰略」,在軍事與經貿上深化與美、日、印、澳合作,這並非追隨美國,而是出於對自身制度安全的防衛本能。當威權陣營跨區域協作已成常態,歐洲唯有在印太建立價值同盟,才能在新一輪國際秩序重組中維持主動。

關島軍備再強化:美國的第二島鏈戰略復位

幾乎在瓦德福發言的同時,《華爾街日報》揭露美國正全面強化關島防衛體系,以因應中國東風系列飛彈威脅。2030年後,關島將部署18座新型防禦系統,形成360度防護網,支援潛艦維修與長程轟炸機前沿部署,成為「嚇阻對台動武」的戰略中樞,與日本、菲律賓、澳洲構成互補防線。作為第二島鏈核心,關島距離中國比夏威夷更近,不僅是補給基地,更是戰略與政治象徵,美軍藉此重申其印太存在的持久性與不退讓態度。

印度的南亞能源槓桿:削弱俄國,也在壓縮中國

印度的戰略轉向正悄然重塑印太平衡。川普重返白宮後宣稱,莫迪已承諾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這背後的外交邏輯不僅是制裁俄國,更是切斷中俄在能源與金融上的互補關係。俄羅斯長期依賴對印出口維持外匯收入,一旦印度縮減進口,俄羅斯的戰爭財源將受重創,而中國勢必被迫承擔更大的經濟與外交壓力。美國藉此運用能源槓桿削弱敵對陣營的互賴結構,從金融流向到原油供應重新塑造全球戰略地圖。若印度在能源政策上與美國協調,將不僅穩固「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合作基礎,更賦予印太圍堵戰略新的戰略生命,使其成為比軍演更具實質效力的南亞地緣槓桿。

東亞的回應:南韓與菲律賓的安全新定位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亞洲盟友的戰略動作。中國宣布制裁南韓造船巨頭韓華海洋後,韓華集團旋即於美國陸軍協會年會上透露正在推銷新型反艦彈道飛彈,主打客戶正是菲律賓。這項舉動象徵南韓不再被動防禦,而是主動參與區域安全網絡。韓華被制裁的時間點、產品推銷的對象與美國印太戰略的節奏幾乎同步,反映出中韓關係已難回「經濟合作、政治冷淡」的舊模式。中國的經濟施壓反而加速韓國安全政策的再定位,促使其與美日形成更緊密的三邊合作。
中國軍網_2025-10-17.jpg
中國在東亞的窮兵黷武,對亞太區域安全造成威脅,圖/中國軍網

國際情報防線的延伸:中國成為「每日威脅」

而在大西洋彼岸,英國軍情五處(MI5)首長麥卡勒姆直言,中國的國家級行為者「每天都構成威脅」。他指出,中方不僅從事網路間諜、技術竊取,更對旅英異議人士進行騷擾與滲透。這樣的評估意味著,防衛中國威脅已不再是突發性事件,而是西方安全體系的「日常作業」。當情報合作與防滲透變成制度常態,印太防線與歐洲防線,事實上已融為一體。

民主陣營的系統性重組:圍堵中國的同頻共振

從柏林到關島,從新德里到馬尼拉,一條以規則、能源與軍事串連的防線正逐漸成形。德國提供價值正當性,美國鞏固軍事支點,印度與南韓則注入區域能量,形成民主陣營圍堵中國的「同頻共振」。對台灣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契機,如今台海成為全球安全的試金石,任何擦槍走火都可能演變為制度對撞;但同時,台灣也能以民主韌性與科技實力,成為這條防線的關鍵節點。當歐洲與印太安全議題緊密聯動,真正受到考驗的,不僅是軍事嚇阻力,更是民主聯盟能否以信任與真相守住國際規則的最後防線。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