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選舉後期走入三強態勢,鄭麗文、羅智強象徵年輕改革派,郝龍斌則代表保守穩健派;三人之中,鄭麗文早早表態若盧秀燕不選,她就參選,一路以逸待勞,具備明顯優勢。
相較之下,羅智強要等到9月被聘為中評委才有資格參選,備戰時間遭到壓縮;郝龍斌則在審慎評估、盤點票源後才投入選舉,雖其考量可以理解,可看在國民黨支持者眼裡,游移不決的負面觀感難以消除。
地方派系及軍系為國民黨主席選舉兩大票源,郝龍斌、鄭麗文在選戰過程中不斷互相拔樁。郝龍斌具備地方首長經驗,與各方山頭熟稔,本應在正副議長系統具備優勢,確認參選後民調也一度走高。
可鄭麗文能搶先掌握話題走向,吸引不少期盼國民黨脫胎換骨的基層支持者,加上本土派大老王金平力挺,最後不少正副議長陣前倒戈,轉向支持鄭麗文,局勢大翻盤。
雖郝龍斌積極爭取縣市首長力挺,但藍營人士直言,黨員票是握在正副議長手上,縣市首長表態反倒沒太大影響力。而進一步盤點各地意向,郝龍斌最後能確切掌握的地方派系為數不多,僅有雲林張家等,中南部近乎全面失守,金門、澎湖等離島也有默契挺鄭。
在雙北部分,即便有新北市議長蔣根煌等人力挺郝龍斌,但鄭麗文陣營同時積極接觸副議長系統,也讓郝龍斌陣營自身評估的優勢區域有所鬆動。反倒是在軍系方面,鄭麗文勤攻基層,原先外界推估她可靠群眾攻勢佔優;可郝龍斌從將官系統下手,也固樁有成。操盤人士就坦言,郝、鄭的軍系票在選舉末期仍是五五開,直至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間接表態挺鄭,鄭麗文才稍微取得優勢。
黨務人士分析,郝龍斌除起步太慢,選戰策略也過於穩定;例如黨員關切的兩岸理念,郝龍斌本身就明顯相對保守,直至逼近選戰後期,才敢喊出「我是中國人」。他直言,若是面對短期選戰仍裹足不前,必然難以吸引黨員青睞;尤其最後關頭拋出的境外勢力介選議題,在黨內也是反感居多,這也讓手握一手好牌的郝龍斌,結果卻打得一蹋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