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森/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本文經授權,摘自作者臉書
台灣政局呈現一種危險的「恆溫」狀態。民進黨長期執政,看似穩固,實則在特定的支持區間內徘徊,難以突破;國民黨雖有地方反彈,整體仍在結構性衰退;第三勢力則難以形成持久的政治力量。整體政治版圖彷彿被凝固在一個狹窄的區間內,失去了開創性的動能。這種穩定,實質上是一種政治停滯。台灣的危機潛藏在裡面!
根據中研院選舉研究中心與台灣民意基金會的長期數據顯示,民進黨的支持度多年來穩定維持在三至四成之間,這構成民進黨的「政治天花板」。同時,無明確支持任何政黨的中立選民,比例長期高達兩至三成。這群人不屬於藍綠光譜、不願被任何政黨代表,是台灣社會最大的游離群體,也是民進黨始終無法收編的「治理能量缺口」。
這種停滯並非偶然,而是政黨演化的必然結果。小弟的觀察是民進黨已完成從街頭挑戰者變成建制政治的富二代。它繼承了前輩對抗威權的遺產,贏得了支持、贏得了政權,卻未能成功擴大家業,升級為全體國家的整合者。相反地,它缺乏開拓新支持者的能量。每天為了分配固有的三、四成家產,在內部殺得刀刀見骨,在外部不斷製造敵人。結果,政治能量被內耗,改革淪為例行公事,昔日的理想不再是驅動行動的核心。外部討厭他的人越來越多。
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台灣所處的世界早已不容守成。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板塊的重塑,以及中國對台日益劇烈的地緣政治風暴,這是一場牽動國本的長期生死競爭。一個內部派系壟斷,外部無法擴張成穩定過半的執政黨,如何在外部強權的壓力,內部國家分裂的狀態下,維持必要的國家安全和穩定的國家發展?
這就是民進黨的極限。這種極限不僅是涉及民進黨選舉上的「政治天花板」,實則涉及的更是台灣存亡的風險。當一個政黨長期只能代表三、四成的社會基礎,而其餘三成的中立選民始終游離不歸,這個政黨就無法成為台灣的統合者,只能淪為局部利益的競爭者。這樣的政黨和這樣的政治,將難以帶領台灣度過外部的競爭和挑戰。
如果民進黨繼續滿足於在既有的三、四成家產中內鬥分產,而無法積極開創更廣泛的社會聯盟,不去整合新的世代與價值,無法成功建構穩定的執政基礎,那麼遲早有一天,它將耗盡的不只是其政權的正當性,更是整個台灣的前途。民進黨輸掉下一場大選,更可能讓台灣錯失應對外部變局的關鍵時機。
迎接挑戰、突破極限,民進黨加油!台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