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森/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本文經授權,摘自作者臉書
2014 年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後,曾邀我一起吃飯。當時支持他的綠營人士,並不是綠營的主力部隊。其實只是單純不希望兩岸買辦連家的連勝文當選的義勇軍。從他參選的過程中,其實就可以看出民進黨內許多人對他的排斥。一方面他們覺得他是個怪人,不聽話,也難以合作;另一方面,也有派系私心——他們擔心,柯文哲走親綠路線,甚至加入民進黨,他會吸走大量的支持者,威脅民進黨權力結構中的各大山頭。
席間我對他說,他的政治基礎是綠白聯合。既然加入民進黨會引起內部既有勢力的忌憚,那就應該另闢路線。我勸他,如果無法和民進黨合作,就應該照顧新生的政治力量,也就是太陽花運動之後崛起的年輕世代。那股力量雖然尚未成形,但代表了台灣社會對新政治的渴望。台灣長期陷在藍綠惡鬥中,大家都累了,也都煩了。兩大黨權力結構都已固化。始終有二到三成的選民不喜歡任何一邊,只是看選舉的時候更討厭哪一邊而已。他們需要新的政治選項。2014 與 2018 兩次柯文哲能當選,靠的正是這些中間與年輕選民的支持湧進來。
客觀來說,民進黨如果沒有能耐吸收這一塊選民,就應該讓一個本土政治勢力來吸納這個政治版圖,不要讓流到國民黨,對台灣實在是好事,對民進黨也不見得是壞事。這個論點我始終沒有改變過,後來的歷史也可以證明,如果沒有柯文哲存在,台北市長早就落入國民黨手裡,2024年總統大位也不見得是民進黨!討厭柯文哲是一回事,讓他瓜分一塊政治版圖,符合民進黨的利益。
也許大家不相信,第一個向柯文哲推薦黃國昌的,可能就是小弟我本人。當時在場有許多重要的綠營人士,大都認為我的看法有道理。我認為太陽花世代的新能量若能與柯文哲結合,或許能在藍綠之外開出新局,成為本土力量的擴充。
不過請注意,我們希望他是一個本土政黨。這是支持他的前提。
後來有一次我去他辦公室找他,他神秘地拿出手機,嘻嘻地笑著,秀給我看一封簡訊。那是國民黨一位本土派大老傳給他的。簡訊的大意是:「國民黨的本土黨員覺得,領導黨的外省權貴和中國扯不清,令人疑慮。你應該有機會成為國民黨本土派的領袖,成為第二個李登輝。」
那一刻,我感受到政治板塊正在鬆動。藍營內部也有人尋找新的出路,寄望柯文哲能承接本土派的傳統與能量。
但後來更誇張的是紅色的力量也已經滲透到柯文哲身邊。紅、藍、綠都想爭取他。我記得那天他很高興地對我說,他不但要超越藍綠,還要超越紅藍綠。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他只是一個初出山門的政治狂人。卻以為自己有通天本領,可以從容應對、游刃有餘。後來的發展證明,他沒有這個能力。
後來的演變,大家都看到了。新潮流容不下柯文哲,柯文哲痛恨新潮流,也因此遷怒蔡英文,得罪了最支持他、寬容他的蔡英文,開始走自己的路。
由於始終沒有清楚地畫下親中的紅線,他與本土力量越走越遠。當年支持他的本土派,如今都成了最痛恨他的人。這應該是柯文哲路線錯誤、政治智慧不足、政治能力未臻成熟,卻妄想自己聰明絕頂的結果。
更可惜的是,柯文哲也沒有堅持走自己的路。他最終隨波逐流,在權力跟金錢的算計中,陷入藍白合這個自我毀滅的大陷阱。
他的政治基礎來自那群不滿藍綠的「白色」選民,這些選民大部分並不想再去選藍綠,所以柯文哲本該堅持白的路線,走一條符合支持者原始期待——理性、中道、乾淨——的新政治。但最後柯文哲沉溺在各種詭詐的權謀與錢權計算,被郭台銘和國民黨牽著走,弄得最後某種程度算是背叛自己的選民,支持者都不知道究竟為什麼要支持柯文哲?
柯文哲是個過度聰明、過度自信的人。他被自己的聰明毀了。
回首這段「新政治」的失敗,令人不勝唏噓。
問題是,台灣的政治至今仍有近三成流浪選民,不喜歡藍,也不喜歡綠。在選舉中被迫要選擇最討厭的那一個黨的對立面。這股力量依然存在,也仍然有待被代表。
這塊板塊值得各黨深思。若藍綠兩黨願意大力調整策略,讓自己變得更可愛,讓人更願意支持,這些選民仍可能被重新吸引。否則繼續彼此潑糞毀容,只會讓這群中間選民越來越覺得兩黨都面目可憎。
當然,民眾黨也不是沒有機會。從支持者的屬性來看,但若繼續走藍白合,最後只會讓政客被藍營吞噬或吸收,群眾則失去方向,再度流浪,看到時候比較討厭藍或者比較討厭綠而已。
柯文哲與黃國昌因個人因素,恐怕已沒有足夠的政治動能可以繼續領導KP黨,白黨若要延命,應該盡快宣布破產重整,考慮更換領袖及經營階層。否則就只好自捲鋪蓋,各自逃命了。
目前民眾黨內仍有幾位不錯的人選,有能力承擔重整的角色。畢竟政黨的方向和潛在的群眾都還在,只要與紅藍綠劃清界線,或許可以與時代力量及其他正派的本土在野力量共同討論重組新政黨,不見得沒有機會。或許有朝一日,能形成一個真正代表台灣那2-3成民意的新政黨。假以時日,說不定還能與藍綠兩大陣營再度競逐天下。
這是小弟的看法,對不對,我也不知道!千萬不要去問黄國昌,我現在很討厭他!畢竟,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了:「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馬太福音》7章6節(中文和合本)